在许多景区内,轿子(滑竿)是常见的交通工具,方便那些身体不佳或体力较差的游客上坡登山。
博主花钱坐轿上山遭网暴
近期一旅游博主在网络上发视频称,自己因为在重庆武隆区天生三桥景区雇人抬轿子上山,之后遭遇网暴。有网友谴责他:“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
坐轿人为博主
但是,这样的说法遭到了更多网友的反驳:“一个花钱坐轿,一个凭力气吃饭,有什么不对?”“你不花钱坐轿,他怎么挣钱谋生?”
除此之外,该视频博主还称,他与抬轿师傅攀谈得知,很多年轻人都不敢坐轿,怕发到网上被人骂。师傅还说现在生意不好,一天最多能拉两个游客。
视频截图
8月21日,重庆武隆区天生三桥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景区对抬轿人员实行统一管理,有准入机制,主要招收景区附近身体素质较好的农民,算给他们提供一个就业平台。“景区要求,轿夫和游客自行商量价格,但规定一趟不得超过400元。”该工作人员说,价格方面,看游客是选择全程坐轿还是半程,或者视游客体重情况由轿夫定价,游客也可以还价,景区只负责安全,不会收取轿夫任何费用。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游览天生三桥景区,正常成年人步行约需一个半小时,轿子主要是针对老人、儿童,以及一些身体不太好的游客。“因媒体报道了我们景区轿夫的真实情况后,现在也有年轻人出于善意坐轿,能让轿夫们多点收入。”该工作人员说。
很少有年轻人选择轿夫行业
记者了解到,在贵州铜仁梵净山、江西上饶三清山、湖北恩施大峡谷、湖南张家界、四川峨眉山等全国很多景区,都有轿夫存在。在景区里,轿子这种旧式的交通工具与现代化的汽车、索道、缆车并用,是当地旅游交通的重要部分。
8月21日,三清山景区轿业公司陈先生向记者回忆,2000年后该景区游客越来越多,轿夫也随之逐渐增多,曾一度多达五百余人,当时不少轿夫还因争夺客人打架。“轿夫都是当地山脚下农民,各人素质也不一样。”陈先生说,有些轿夫见游客问了价格却不坐轿,便对游客态度不好。后来大约在2005年前后,所有轿夫由轿业公司管理,负责给轿夫进行培训。
“景区每年会给轿夫一到两次培训。”陈先生说,培训主要是服务游客、安全事项等方面,游客出来玩,肯定要让游客有好的体验,抬轿服务也是让游客享受到“抬举”之感,不能给游客添堵。
陈先生介绍,景区对轿夫也设置了准入机制,首先要求是本辖区人,其次是身体比较好。三清山附近除了景区,就业机会并不多,很多附近农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家庭收入,因为轿夫是上一周班,休息一周,所以对部分轿夫来说,算是兼职工作。
“如今我们轿业公司有一百多个轿夫,都是四十岁往上的中年人。”陈先生说, 很少有年轻人会选择这个行业,等这一代轿夫老去,未来这个行业走向何方,他并不知道。
凭力气养活家人不丢人
林大禄(化名)今年50岁,在三清山景区做轿夫已有10年。景区轿夫上班一周休一周,这周他正好上班。
“我们这个工作就像出海捕鱼,不知道今天是大鱼、小鱼,还是空手而归。”8月21日,林大禄对极目新闻记者说,他们抬轿分大圈、中圈、小圈、上山、下山等不同形式。所谓大圈,是和游客先讲好,这一天都跟着,游客到哪他们到哪。“这就是‘大鱼’,价格一千多元。中圈和小圈,都是和顾客灵活商量的模式。”
8月20日,林大禄运气不错,和同伴找到一个游客,对方有两百多斤,从山脚抬到山顶500元。可是21日没那么好的运气,早上5点多起床,吃了早饭后8点多来到景区,快中午还没等到有游客来坐轿。
林大禄说,他是上饶本地人,当地人相信靠山吃山。他早前在外地打工,2006年回到家乡,没别的本事,便做了轿夫。林大禄回忆当年,“那时生意好,家里的地也没种了,全职做轿夫。但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来玩的游客减少了,坐轿子的人更少了。
虽然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但林大禄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抬个一百二三十斤的游客没压力,抬两百斤的有点吃力。”林大禄说,有的游客爬一天山,第二天就会感到腿脚酸痛,而山里人体质好,轿夫即便抬一天轿,只要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就恢复了。
有网友看了坐轿子的视频后,表示轿夫失去了尊严。林大禄觉得,到了他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压力大,轿夫是凭力气吃饭,“并不觉得丢人。”
南都来论
少一点既不懂市场又不懂尊重的泛道德化批评
作者:刘远举
近日,一名旅游博主把在重庆某景区雇人抬轿子(当地称为滑竿)上山的视频发到网上,结果遭遇网暴。有网友谴责他:“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这个现象似乎不是一天两天,滑竿师傅也提到,很多年轻人不敢坐(滑竿),怕发到网上被人骂。
挑滑 竿的倪师傅表示,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景区抬滑竿每个月可以挣3000-4000块钱,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比较可观的。倪师傅表示:“肯定想大家都来坐,个人工作挣钱的嘛。”
朴素的话,说出了实在的道理。
生活中,的确有很多服务是基于人与人的尊严来设计的,一方付出尊严,另一方收获满足,然后为之付费。比如,最常见的,进到高级酒店,有人开门;去餐厅,服务员的各种体贴细致的服务,特别是海底捞,用服务打造客人的尊崇感受。
市场中有这样的服务是正常的。一方面,这种服务长期存在,实际上就会脱敏,让人没有付出尊严的感觉。特别是挑滑杆这样基于体力与地理环境的服务,长期存在了,就会摆脱掉尊严之类的问题。
其次,这些服务都是基于市场交易而不是身份,不存在人身依附。提供服务的人,只要愿意付钱,也可以享受到这种服务。一个海底捞的服务员,去另一家海底捞餐厅吃饭,立刻就变为了顾客。
第三,这些交易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尊严。一个人在外打工,做服务员,也许在一些人眼里他损耗了自己的尊严,但他挣到钱回到老家建房、结婚、摆酒席的时候,又赢回了自己的尊严。他在打工的时候,处于陌生人社会中,尊严的代价相对小;而回到家乡,在熟人社会中,尊严的价值更大。总体而言,他的尊严是提升了。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对安全、尊严的权衡,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不管是风雨中送外卖的骑手,还是挑滑竿的山民;或者当服务员的老人,只有他们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已经存在的行业,必然有其合理性,尊重这些行业,才是对那些靠自己劳动吃饭的人的最大尊重。
对于类似市场现象的批评,一般来说,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他们是否有权利这么做?他们是否自愿这么做,有没有被强迫这么做?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只要不违反法律,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就属于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第二个问题相对模糊一些,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被迫”。
所谓自愿,指市场主体可以不受限制、控制、强迫,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市场交易的自由、自愿的含义,不能缩小到“可以不自律”。有人并不喜欢读书、工作,但基于自律去做这样的事,这不能称为不自由。
所以,挑滑竿,不能说是被迫的,自然也不存在出卖尊严。老舍名作《骆驼祥子》控诉了不公平的社会对劳动者的压榨,但也并没有批评说,每一个坐黄包车的乘客都侮辱了祥子。
商业上的事转到舆论场上的时候,有些人要么不懂其中的市场原理,要么没有切身感受不能代入;要么有自身的利益,故意不讲道理,这都会导致空泛的道德化,用道德诉求彰显正义以自我满足,甚至用道德打压来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的舆论既不懂市场,又不懂尊重,只会打压市场。
在互联网舆论场上,愤怒是最好的积聚人气的办法,所以,网上舆论很容易朝着戾气的方向发展。很多不恰当的、不合理的对市场现象的批评,错误地影响了市场的发展,损害了公共利益,这种泛道德的批评还是少一点的好。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整合:南都官微运营部
据南都评论、极目新闻(记者 肖名远 赵德龙)、都市快报、上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