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行走于苏州古城的大街小巷,仍能见到牌坊的踪影。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牌坊最早是由作为聚居的里或坊的大门演变而来的。墙去门留,坊门独立,以坊命名街区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了。牌楼是牌坊的俗称,古代叫“绰楔”。
望星桥北堍黄孝子节妇坊
许多苏州人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的胥门,曾经的民房都已经被拆除,但一尊石牌坊却竖立在那里。
这座仿木石结构的牌坊名为遗爱坊,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两柱,为清代石坊,定盘枋以下完整。此牌坊长期淹没在民居里,2000年前后胥门改造,始见芳容,后又经过整修,成为胥门标志性地标。
整修前的遗爱坊
建牌坊大多有几种意思,或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或是一些宫观寺庙建牌坊作为山门,当然,也有的只是用来标明地名而已。
我们所见更多的,是第一种。这种表彰,几乎无处不在,其影响甚远。《平江图》里,我们仍然能见坊制解体后坊门的形式,各街巷口有坊门就有五十多处,到明代洪武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34个,清同治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235个,数字可谓不小。
天官坊牌坊
一座座牌坊,如历史老人一样见证时代的沧桑,向人们述说着人间的往事兴衰。
来源:“姑苏古城”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俊锋 (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