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下的非遗人,细说潮州文化传承故事!

旅游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2022-08-16 21:55

原标题:“潮”流下的非遗人,细说潮州文化传承故事!

导 读

潮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孕育的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立足新时代,千年古城潮州不断焕发新活力,迎来新发展。为展现潮州古今魅力,凤凰新闻《“潮”流下的非遗人》系列报道与潮州非遗传承人共说文化传承故事。

蔡民强(中国服装协会名誉会长、资深刺绣专家)

潮绣时尚:针线绘制锦绣年华留住民族文化根脉

巧手银针金线 “绣”出潮乡文化

潮州有句俗话:“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可见,潮绣不只是潮州民间妇女们诉诸情感的信物,还是让她们安身立命的“钱袋子”。在潮绣的世界里,技艺高超的绣娘们巧手细捻针线,一起一落绣缀世界万物,一花一木浓彩淡抹皆相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潮绣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品类繁多,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潮绣厂中不再只有绣娘们的身影,不少男绣工们也着手学习这门精细活,用针笔线墨谋出好出路。

“1977年我就进入到潮绣厂,从事高精绣品的研制工作。”蔡民强回想起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潮州市刺绣厂工作时,自己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那时的他细心钻研潮绣技艺,花了几年功夫潜心搜集整理出潮绣技艺200多种针法,并详细记载和论述形成翔实文稿。

在采访的过程中凤凰网广东了解到,过去潮州人坐着红头船下南洋,在异国他乡的漫长航旅中,他们常常会携带着一些潮绣祭祀用品以祈求远途平安顺利。久而久之,祭祀文化中“拜老爷”的传统便被带到海外,从而带动了潮绣制品在海外的需求,让潮绣制品在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兴盛一时,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喜爱。这些带着家乡气息的潮绣制品,或许也代表着这群潮州游子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精致华丽的潮绣不只应用于庙宇祭祀的装潢,还运用在婚嫁庆贺场合的绣品中。蔡民强介绍,潮绣嫁衣在潮州婚嫁文化中最为出名,自清代以来,潮州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亲便会为女儿预制嫁衣。一套潮绣嫁衣全部是用金线银线织成,新娘穿着上身便会显得华贵隆重。

“现在绣制一套全新的潮绣嫁衣价格不菲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艺繁琐。”蔡民强向凤凰网广东介绍,潮绣的特色在于造型立体,绣制的花样饱满,让人有种“裸眼3D”的奇妙观感。

苏、湘、蜀绣都以绒绣作平绣,如果说它们像中国的彩墨画传神且富有韵味,那么以金银绒绣作垫绣的潮绣,就像是富丽堂皇的浮雕装饰画,明亮且立体。

潮绣富有质感的呈现效果往往离不开绣工师傅对“立体垫高”技法的熟练掌握。不同于在薄薄平面绣布上灵活创作,潮绣需要绣工师傅“棉里藏针”的胆大心细:绣布内里增加厚实的棉花,图案造型铺垫高于表面二、三公分,用刺绣绒线或金银线绣制,针线落入棉花芯中,绣工师傅看不见针眼掌握不到针的走向,便会发生绣针偏离方向或断裂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世纪中期潮绣开始商品化的时候,潮绣嫁衣在香港与东南亚等地同样广受欢迎。

巨著扬帆出海 “秀”出国粹精华

时光荏苒,从90年代至2010年前后整整二十年间,蔡民强却开始另辟赛道发展刺绣工艺,他开创了驰名海外的婚纱晚礼服品牌“名瑞”(前身是潮州市潮绣厂),让当年的潮绣厂转产婚纱晚礼服,企业也成为全国刺绣行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当前,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在名瑞集团成立后,也致力于刺绣针法的研究和创新。但刺绣产业市场化的“加速运转”却也挤压了传统潮绣工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2010年前后国内的刺绣产业达到高峰期,但是高峰过后就意味着衰落。”蔡民强感慨道,那几年他和“老搭档”李春亮走遍各个潮绣工区,目睹了刺绣工人逐渐减少、高精绣工日益稀缺的行业现状后,蔡民强的心头涌出了一个念想:“在潮绣产业即将走到最低谷的时候,我要把最好的东西留下来。”

后来,蔡民强和李春亮便作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决定:他们要筹划制作巨幅的潮绣作品。

2012年底,重回老本行后的蔡民强依旧“宝刀不老”,他和团队选取了清代著名画家袁江画作《阿房宫图》为绣品题材,利用9个多月的时间探索作品的雏形,采用高科技手段完成技术准备和刺绣底稿。

在筹备期间,他与李春亮在潮州和全国各地的几百个刺绣作坊中,挑选近几十位绣工巧匠,并亲力亲为地指导,带领他们研究刺绣高精品,经逐渐淘汰形成十来个固定研究点。“那段日子最大的感受就是苦和累,好的艺术真的是需要磨损大量的精力和汗水,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修改完善这幅作品,有的绣工甚至都想中途离开了。”蔡民强回忆起创作《阿房宫》的过程,直到2016年历时三年的绣品《阿房宫》正式面世,这幅长7.14米、宽2.34米的巨画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山水刺绣。

这一次,潮绣巨画以艺术品的形式走出国门,展现出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阿房宫》作为中国刺绣的代表亮相法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刺绣艺术精华,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价值与魅力。

匠人匠心传承 细“嗅”潮流新势

随着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正在迅速地去手工化,而中国刺绣市场也面临着“去”与“留”的挑战。

潮绣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中的主要流派。与其他刺绣手工艺一样,潮绣也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制作成本高、成品耗时长等发展问题。

“要打破传统粤绣、苏绣等‘门户’局限,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蔡民强和凤凰网广东交流“中国刺绣”的概念,在他看来全国各大绣种要逐渐“去派别化”,为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如今,年近70岁的蔡民强已无法再复刻创作《阿房宫》这样的巨幅作品,“中国刺绣技艺之精湛有如巧夺天工,却没有多少惊世之作留下来”。这是蔡民强创作《阿房宫》的初衷,从初识潮绣的技术员到技艺精湛的潮绣大师,“潮绣”也贯穿了蔡民强的半个人生,用作品记录下潮绣最辉煌的时刻,也是老一辈潮绣人对初心的坚守。

在新的市场格局面前,年轻的传承人也正为潮绣发展谋划出全新的发展战略,这群走出国门的年轻一代发现,东方刺绣正受到西方消费者的青睐与关注,他们提出将潮绣与现代技艺相结合,让中国制造走出去,在变革中主动出击。

彩线轻盈穿梭,绣出了绚丽的艺术梦想,老一辈编织出潮绣的锦秀年华,年轻一代开拓出潮绣的创新路径,让刺绣技艺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让世界关注潮绣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叶丽虹潮州市叶竹青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长

瓷以绘艺:诗意绘就瓷艺风采匠心淬炼潮彩之美

弹指拈花铸国礼,枫溪潮瓷动天下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言,中国陶瓷器就是中华民族史。其中,光彩照人,独具韵味的惊世国礼《“友谊”三层通花瓶》正是最好的证明。

1.3米高、200多斤重的《“友谊”三层通花瓶》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彩瓷传承人叶竹青担任主体设计。繁花盛开、蜿蜒向上的国礼瓷见证着我国深厚的国际友谊。

据介绍,《“友谊”三层通花瓶》充分运用浮雕、立雕、圆雕等装饰手法,分内中外三层结构,外层是盛开的梅花,中层是瓷制百花篮,牡丹花、芍药花、玫瑰花、菊花、玉兰花、绣球花、紫丁香绽放于此,内层是镂空的蝴蝶图案。“白、细、薄、明”,正是枫溪瓷烧制技艺的特色。1978年,中国与朝鲜建国30周年,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将该精巧玲珑、瑰丽壮观的三层通花瓷雕亲自带到朝鲜,赠送给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极大促进了两国友好交流。

国礼瓷设计烧制难度大、工艺复杂。据设计者叶竹青的女儿叶丽虹介绍,当时叶竹青一行人共制作有10个“友谊”通花瓶瓷器,其中送去朝鲜的最为成功,剩余的作品中有一件留在了叶竹青陶瓷文化研究院。

“整个作品一共三层,但三层是一体化烧制的,这个难度相当大。整体瓷器力度支撑点很难控制,花瓶开窗过大时容易整体坍塌,窗户过小时又没法看到内部景色。同时,烧制的温度直接决定作品能否成型。”叶丽虹讲到。

与国礼瓷《“友谊”三层通花瓶》同期制作的的作品

叶丽虹告诉凤凰网广东,《“友谊”三层通花瓶》充分体现了潮州彩瓷最巧夺天工的工艺特色——通花瓷镂空技艺与彩绘装饰技艺。

所谓通花瓷,即潮州枫溪瓷器的一种镂空技艺,创作理念源自于潮州枫溪镂空的建筑设计。通花瓷在瓷器表面用类似潮州抽纱的通花图案进行精雕细琢的通体镂空,再往瓷器中部附上玲珑剔透、纯手工捏造的瓷花卉。高超的技艺炼就独特的潮瓷作品。

而釉上堆金则是将低熔点的硅酸盐混合物堆面于瓷胎上,经750—800℃的烤烧,堆面凸起立体线条,并牢固于瓷器之上,再加金油复描线条,堆金经第二次低温烤烧而成。线条凸出,色彩金碧辉煌是其最大特点。釉上堆金、釉下堆土皆为潮州彩瓷的标志性技艺,由叶竹青首创并大力推广。

在新时代创新中传承,以诗为题显自身风格

潮瓷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大规模瓷器生产。而今潮州陶瓷又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身为国礼瓷《“友谊”三层通花瓶》设计者叶竹青的女儿叶丽虹,则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潮州彩瓷创作。

叶丽虹毕业于广东省陶瓷学校,现任潮州市叶竹青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长,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潮州市高层次人才。作为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多年来叶丽虹潜心专研,争取突破父亲原有的成就,聚焦民间故事、诗词文学等开创出自身独特的风格。

叶丽虹作品《十二花神》

典雅含蓄,极具东方文化之韵的通花瓷瓶《十二花神》正是叶丽虹的一大重要作品。该作品于2019年7月完成,共有瓷器12只,分别代表不同的花神人物形象。十二花神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布,古典秀雅、异彩纷呈的构图使得整个画面呈跳跃、连绵的形象。

《十二花神》外观采用刚直线条,配上孔雀开屏的镂空纹样,将高尔夫球和球杆放在瓶子的肩膀上,犹如两手向上伸展的姿势,展现时代气息。工艺方面,瓷器肩部采用釉下堆土装饰技法,经1360度烧制后运用潮州彩瓷描金法描金,经二次烧成800度,达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效果。

谈及潮州彩瓷创作内容时,叶丽虹阐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创作不能单单做产品,更要融入文化内涵,使产品变成作品。”例如《十二花神》作品中,四月牡丹花象征着杨贵妃,而杨贵妃最出名的典故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对此,叶丽虹融入独特设计理念,将牡丹调转倒立生长,展现“美人回眸”的场景。

“从构图方面要仔细思考,如何通过绘画设计去表现人物,展现人物性格。这一整套《十二花神》就像是一幅长画卷,集女性的柔情和刚性于一体。”叶丽虹说到。

叶丽虹作品《吹响冲锋号》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中国大地,抗疫号角吹响,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响应党的号召,并肩作战。叶丽虹为记录中国医护人员的抗疫精神,创作潮州彩瓷作品《吹响冲锋号》。该作品极具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瓶身设计有密集的“十”纹样,象征着医务工作者。纯白瓶身犹如白大褂,瓷器瓶口两边金黄党徽闪闪发光,瓶身上塑造有浅蓝色喇叭花,整体作品层次丰富,融陶瓷通花、瓷花于一体。独特的造型象征着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听从党的号令,奔赴“战疫”一线。

浴火淬炼中煅就技艺,古典潮彩焕发新光彩

潮州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一张张国字号城市名片。谈及潮州彩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叶丽虹坦言,近年来,随着政府大力宣传潮州彩瓷,潮州彩瓷发展前景正逐步迈向新发展阶段,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到这个行业。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潮州彩瓷工艺人,必须经过长时间实践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潮州彩瓷制作流程和技艺,其中跟着师傅学经验便是重要的一环。

“在彩瓷实际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比如,设计者在设计图上画出完整的直线,但实际烧制时未必能制作出来。有经验的师傅就会知道,烧制时线条有收缩率,是会变形的。”叶丽虹解释到,“在培训学校里,学生学的是技法。跟着师傅时,学生学到是经验。”

同时,在叶丽虹看来,新时代的潮州彩瓷作品需要有故事内涵,厚重的文化积淀、独有的人文精神在潮州彩瓷的形成中不可或缺。对此,叶丽虹表示,当下潮州彩瓷传承中最需要的便是设计人员。“设计者的思想层次直接决定设计图的模样。这就要求设计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画出意境,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独有的思想文化内涵。倘若仅仅停留在做产品上便永远不会得到提升。”

此外,对外交流、学习也是叶丽虹在对话中常提到的关键词。叶丽虹以前常与父亲叶竹青探讨工艺问题,相互请教学习,并将在省外、国外学习到的技艺创新性地融入到潮彩生产过程中。“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吸取他人设计、生产的优点,并把学习到的技艺用来打破潮彩固定的模式。”叶丽虹讲到。

金子松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匠心木雕:精雕技艺守精髓 细琢方寸辟新路

虾蟹之景绘乡情 金漆木雕显辉煌

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雕刻工艺,木雕的种类纷繁多样,各有特色。在木雕匠人的刻刀下,普通的木料历经一番凿刻雕琢,舍去多余之处,蜕变为精细而灵动的木雕艺术品。

在中国,木雕技艺流传较为广泛。其中,潮州金漆木雕与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并列为中国四大木雕流派。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于明清时期兴盛的潮州木雕,以多层通雕为特色。其中,部分木雕以金箔贴饰,与黑漆的木材相得益彰,典雅辉煌。

“过去潮州木雕的贴金技艺是家传的,我特意跑进漆房偷偷跟别人学。”金子松介绍到,“高中毕业之后,我获得机会考入潮州市工艺美术培训班,最终在二轻金漆木雕厂当上艺徒。”在这里,金子松获得了系统的培训,潜心钻研木雕技艺。1984年,金子松开始带班领活,创立潮州市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在金子松和同事多年的努力和积淀下,该研究所先后被评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

在金子松的工作室里,学徒们正在凿粗坯,这是打造潮州木雕的第一步。随着棒槌击打声的时密时疏,雕刀在木材留下长短、深浅、粗细各不相同的刀痕,凹凸起伏的图案逐渐显现,木雕作品也初具雏形。紧接着进行的“抛光”步骤,需换上一套细长圆滑的刀具,铲除打坯时留下的粗糙痕迹,把木雕上的人物花纹打磨得更清晰、光亮。

至今,金子松坚持使用传统的潮州大漆。依靠经年累月的经验,他依据气候变化,精细调配熬漆混合桐油和漆料的比例。木雕经过多次上漆之后,才能用含金量99.5%的金箔进行贴金,以使金箔更大程度、更均匀地附着在木雕表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正是因为这道工序,潮州木雕也被称为金漆木雕。

在金子松工作室的展览厅中,金碧辉煌的双层通雕虾蟹篓格外抓人眼球。“‘虾蟹篓’就是潮州本土的,是最传统的潮州木雕代表。”金子松向凤凰网广东展示着木雕蟹篓的细节。螃蟹张牙舞爪的姿态活灵活现、蟹钳上细密的锯齿、蟹篓上凸起的绳结生动逼真。

凤凰网广东了解到,“虾蟹篓”在传统圆雕的基础上,融合了多层镂空通雕的技艺,这正是潮州木雕技艺的精髓所在。为了适应通雕深层次雕刻的需求,木雕匠人还需使用超过木料半径的定制工具。通雕层次的多少,视木雕的材质薄厚和匠人雕刻技艺高低而定。在一块木材上打造多个层次,多层镂空通雕的立体空间里,作品主体交错穿插、疏密有序,整体颇具层次感。

此外,潮州木雕的贴金工艺,在形成观赏效果的同时,也兼具实用性。“虽然一些浮雕上的金漆在主人使用时被擦拭磨灭,但上过金漆的原木家具,木料还是保存完好,不会腐坏。”金子松感叹到,“正是时间证明了潮州木雕的生命力。”

勇创木雕新样式 直迎市场新挑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房屋资源紧张,大批木雕睡床、衣柜因存放困难而被丢弃,潮州木雕市场预冷。在此形势下,金子松带领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的同事大胆改革,创新了潮州木雕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家居大件转移至体型较小的工艺摆件。其中,可上墙展示的人物挂屏直击传统木雕占地面积过大的痛点,引领了当时木雕创作新形式的热潮。

作为潮州民俗文化的代表,木雕也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金子松的作品《天官赐福》,便取材于同名潮剧作品,蕴含着潮州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木雕《天官赐福》上,包含了29个造型特点各异的人物。人物雕塑最核心的环节便是“开脸谱”,其难点在于按照人物不同的年龄和表情特征,塑造各具特色的面孔。这不仅对匠人的雕刻技艺要求极高,充分发挥雕刀的功夫,还需要想象力的加持。青年时期积淀的绘画基础,也让金子松在勾画人物时更加得心应手。

金子松创造性地将《天官赐福》设计为圆面木雕,一则契合古人对“天圆地方”的想象,二则在造型呈现上带来新鲜感,在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保留了潮州本土的特色。

在木雕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上,以金子松为代表的潮州木雕匠人也主动适应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新马泰华侨对潮州木雕作品非常推崇,尤其偏好与中国文化、历史故事相关的题材。1999年,金子松带领团队,为马来西亚拿督府定制大幅人物挂屏《红楼梦·大观园》,自设计初稿、定稿、雕刻创作,再赴马来西亚完成髹漆贴金、装潢,共历时3年。

据了解,在构思大幅人物图像作品时,木雕匠人通常按照故事情节展开的顺序,截取数个经典片段组合而成,并用“之”字形或“S”形衔接布局,合理搭建木雕的立体空间,使不同场景浑然一体,气息通透。

木雕传承“抽新枝” 技艺磨炼路漫漫

近年来流行的素雕,同样能体现木雕刀工的艺术效果。免去最后一道贴金的工序,刷清漆以保持原木色,素雕化繁为简,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对不同层级的消费者而言,较低的造价也更具普适性。对雍容华贵的金漆的追求之外,普适的素雕也为木雕技艺的传承和推广,破除了高昂价格的阻碍。

“二三十年前,谁也不会想象,居家的木雕可以摆上一个‘如意’。”金子松介绍着《五福临门》这件素雕作品,“寓意好,体积小的‘木如意’方便上手把玩,也为居家装饰带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木雕技艺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年我做了一年,也还是小学徒。”金子松说到,“学木雕首先要有兴趣,其次是能沉下心、对未来有规划。”

近年来,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提倡和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让愿意学习木雕的青年群体逐渐扩大。经过匠人的手工打磨,蕴藉巧思、独一无二的木雕工艺品和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间的区隔,愈发为消费者重视。据了解,学习和传承木雕技艺,在文化与商业价值上都有较好的前景。

在金子松眼中,学好潮州木雕的关键,不仅在技艺的磨炼,更在于培养浓厚的兴趣和创新的思维。“学好‘基本功’以后,不能光走老路,只跟着老师转,”看着正在埋头雕刻的学徒,金子松感慨到,“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做出适应时代的新作品,才不会被淘汰。”

除了培养年轻学徒,金子松还不时进校园讲座授课,向青少年群体推广潮州木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年轻人还是挺有想法的,有的会自己设计草图,凿出小葫芦,”金子松提倡“学以致用”“学而有用”。金子松讲到:“不要灌输高端的价值观念,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兴趣形成了,青年人自然就肯钻研、能成大器了。”

吴维清大吴泥塑第25代传人

守护泥塑: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守护传统的韵味

一门从土而生手艺

700余年历史尽显潮州风情

万物从土而生,泥土的塑造能力给予了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泥塑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团团泥巴在泥塑人的手中化作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形象,寄托着民间社会的各种情感与故事,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中国,传统泥塑手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三大泥塑。大吴泥塑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福建人吴静山在江苏无锡习得泥塑制作手艺,举家迁至潮州,在现今的大吴村定居,以制售泥人维持生计。随着他手艺在大吴村代代传承,大吴村的泥塑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清乾隆至宣统年间是大吴泥塑鼎盛时期,潮安当地几乎“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

“在过去,每逢年初庙会日子来临,大吴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家的泥塑作品来比拼泥塑技艺高低。正因为有这个习俗,当年的大吴村几乎家家会泥塑。”吴维清谈到,随着大吴村的泥塑名气越来越大,在岁末年初之际,更有不少来自外地的商贩被吸引至此。有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大吴村便涌现出了大批才华横溢的泥塑艺人,创作创新层出不穷。

作为潮安区传统美术,大吴泥塑在工艺、造型、内容取材等方面都深深根植于潮州本土文化。在吴维清工作室里,“张飞战马超”“三英战吕布”“曹操咬靴”等古色古香的泥塑题材造型随处可见。

吴维清介绍,传统大吴泥塑人物造型独具特色,以泥绘景,不仅演绎着潮州戏剧、民间传说、章回体小说等各类故事,还打造出喜童造型的玩具,可吹奏的鸟兽型“土叽咕”。同时,还被用作潮州铁枝木偶戏中的木偶头像。

如果说传统故事是潮州泥塑的经典之作,那吴维清围绕潮州民俗文化、社会日常生活所创作的如《喜门环》《送侨批》等作品,则体现着潮州泥塑紧随时代变迁的生命力。

展示柜中,下工娱乐的工人,围坐品茶的老人、为夫挑刺的农妇等鲜活人物在吴维清的手中俨然成为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潮州乡村图”。

因热爱锻就传统技艺

为传承探索历久弥新之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数百年历史的泥塑技艺几近流失,大吴泥塑步入了寒冬。

“小时候我虽然只能跟在奶奶身边,听她讲述泥塑制作技艺,但在父亲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偷偷躲在家中拿着留存的老泥塑模具进行琢磨,逐渐的也练就了一番技艺。”吴维清自小钟情于泥塑,随着手艺的不断提升,当时甚至还有古玩商人拿着古老的破损泥塑让他进行修补。

“正是在修补老一辈的经典作品过程中,我得以见识并吸收到了历代前辈们的手法和精华,所以老前辈们都是我的老师。”吴维清正是凭借这样一腔热血和不懈的练习,将大吴泥塑的传统技艺保存了下来。

据了解,大吴泥塑工艺独特,制作采用雕、塑、捏、贴、刻、印、彩等技法,其中“贴塑”和“彩绘”是其最大特点,浓缩了大吴泥塑的艺术精华。

吴维清拿起一个泥人向凤凰网广东展现,“你看这些人偶们的衣服都是飘逸灵动的,这就是‘贴塑’的神奇之处。‘贴塑’窍门简单来说就是‘裁衣服’,预估人物的衣服尺寸并裁剪出相应的‘泥布’,待布料裁好后进行折衣纹,这样将‘衣服’贴上去才能合身。”

吴维清表示,贴塑是“压泥成片,折片成衣”的绝技,除了剪裁需要技巧,如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将一层层的“布料”往泥塑身上贴,营造富有层次的造型也是关键。为此,潮州泥塑十分重视塑造充满立体质感的人物形象。

“彩绘”则需要考验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恒心。如塑戏剧人物,艺人需先塑制主身姿态,成型烧制后,再用矿物色粉加牛骨胶制成颜料,根据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为泥塑上色彩绘。

但是传统泥塑上色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而泥塑烧制的温度较低,作品相对容易风化和开裂,如何才能调制合适的颜料比例、如何才能打造历久弥新的泥塑作品等问题曾经也摆在了吴维清的面前。

为了改良制作工艺,吴维清耗费了十数年的时间。当时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后,他便直接将其放到屋顶上,让泥塑与“大自然”接触,任其日晒雨淋,并由此跟踪观察它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改进,吴维清才打造了现今的颜料“独门配方”。

因时而变打造新时代作品

在创新中坚守保留传统的味道

随着时代发展,市场变化,昔日里“家家有作坊,人人会泥塑”的场景在大吴村已经不复存在,但随着2008年大吴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维清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大吴泥塑的艺术文化和艺术价值正逐渐重新为大众所识。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吴维清,依旧醉心在传统泥塑的艺术创作中。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成长,吴维清的儿子吴漫在大学毕业后也跟随父亲的脚步踏上了大吴泥塑的艺术道路。

在“新潮”与传统的碰撞下,大吴泥塑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当看到日常家居装饰之中,挂画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时,父子二人便萌生了将泥塑与挂盘、挂板相结合的想法,并由此打造了新的大吴泥塑形式。

吴维清向凤凰网广东介绍了近年来他与儿子共同构思创造的新作品。只见挂幅中,一群农夫正在河边劳作,有人划船、有人骑牛,有人闲坐,画面中山石层叠,河岸悠然,人物景象皆塑造得栩栩如生。这种泥塑挂画将立体的人物构筑在平面之上,打造出来的场景更为生动,人物故事也更为立体。

“让泥塑悬挂于墙壁之上,不仅突破了传统泥塑只能放在展示柜中的形式,更能便于收藏、携带以及其他场景应用。”吴维清说到。

在父子俩看来,大吴泥塑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让泥塑艺术为更广泛的大众所接受,让泥塑文化融入到新时代当中,推动潮州泥塑焕发出新光彩。

工作室内,凤凰网广东还看到了多次在广东进行展览的泥塑作品《兔儿爷》。据介绍,《兔儿爷》由吴漫创作,相对于传统大吴泥塑(单个)尺寸多为15×10×28厘米,《兔儿爷》尺寸高达到46×30×58厘米。

不仅如此,《兔儿爷》还在保留大吴泥塑以泥片塑造袍甲的贴塑工艺的同时,以新潮的题材风格,凸显了新时代大吴泥塑的创新力量。

“题材是可以变更的,但必须要保留传统的味道。”在吴维清看来,大吴泥塑的发展需要从多个艺术层面进行传承,不能单纯为了商业价值而发展。

如今,为更好推广大吴泥塑,吴维清与儿子还选择了走进校园,为新一代的青少年传授大吴泥塑手艺,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大吴泥塑的艺术魅力。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 讲好潮州故事 传播潮州声音 |

| 关注潮州发布 一起感知潮州|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

四川绵阳群众扎堆山洞内避暑

创新通科技
昨天 15:57

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扬帆逐梦新天地 乡村振兴正当时

数字江西
昨天 15:32

成都地铁疫情目前情况 成都铁路停运最新消息

成都地铁疫情目前情况 成都铁路停运最新消息 成都地铁疫情目前情况 成都铁路停运最新消息 成都地铁疫情目前情况 成都铁路停运最新消息
龙龙西湖行
昨天 13:43

抖趣文化传媒航拍昌乐(第四季)响水崖子

偶欲随风而去
昨天 15:50

日本人的早餐,美国人的早餐,中国人的早餐,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日本人的早餐,美国人的早餐,中国人的早餐,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日本人的早餐,美国人的早餐,中国人的早餐,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日本人的早餐,美国人的早餐,中国人的早餐,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来说搞笑趣事
昨天 13:32

官宣:别走,篮网的目标是总冠军!“封神”操作,纳什的关键一环!

官宣:别走,篮网的目标是总冠军!“封神”操作,纳什的关键一环! 官宣:别走,篮网的目标是总冠军!“封神”操作,纳什的关键一环! 官宣:别走,篮网的目标是总冠军!“封神”操作,纳什的关键一环!
旅游中的任强强
昨天 13:20

文旅部:跨省团队旅游熔断区域精准到县域

光明网
昨天 13:9

夏日香山 | 以“碧云十景”带您探秘碧云之幽

夏日香山 | 以“碧云十景”带您探秘碧云之幽 夏日香山 | 以“碧云十景”带您探秘碧云之幽 夏日香山 | 以“碧云十景”带您探秘碧云之幽
央广网
昨天 12:40

想你的晚风吹到了零陵!千年古城擅风月,烟火潇湘不夜天

想你的晚风吹到了零陵!千年古城擅风月,烟火潇湘不夜天 想你的晚风吹到了零陵!千年古城擅风月,烟火潇湘不夜天 想你的晚风吹到了零陵!千年古城擅风月,烟火潇湘不夜天
红网永州站
昨天 12:30

晚清四川名胜绝版老照片,值得收藏!

晚清四川名胜绝版老照片,值得收藏! 晚清四川名胜绝版老照片,值得收藏! 晚清四川名胜绝版老照片,值得收藏!
简单易懂的历史
昨天 12:28

泰国“人妖”比女生还美,步入晚年是怎么生活的?基本就三种选择

泰国“人妖”比女生还美,步入晚年是怎么生活的?基本就三种选择 泰国“人妖”比女生还美,步入晚年是怎么生活的?基本就三种选择 泰国“人妖”比女生还美,步入晚年是怎么生活的?基本就三种选择
历史的皇宫V
昨天 11:50

环山逐水消暑之行,自驾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第七天攻略

环山逐水消暑之行,自驾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第七天攻略 环山逐水消暑之行,自驾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第七天攻略 环山逐水消暑之行,自驾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第七天攻略
幻羽惊鸿z
昨天 10:54

杜月笙光顾小饭馆吃饭,2小时还没排上号:赶紧给店里老板娘送钱

杜月笙光顾小饭馆吃饭,2小时还没排上号:赶紧给店里老板娘送钱 杜月笙光顾小饭馆吃饭,2小时还没排上号:赶紧给店里老板娘送钱 杜月笙光顾小饭馆吃饭,2小时还没排上号:赶紧给店里老板娘送钱
求知问史
昨天 10:51

还能盈利的同程,究竟靠什么?| 同程发布Q2财报

还能盈利的同程,究竟靠什么?| 同程发布Q2财报 还能盈利的同程,究竟靠什么?| 同程发布Q2财报 还能盈利的同程,究竟靠什么?| 同程发布Q2财报
搜狐旅游
昨天 10:27

小伙在越南农村跟苗族美女一起去赶集市场,她们的服装太像中国了

越南旅游者阿俊
昨天 10:41
处处清凉与舒爽 避暑就奔黑龙江

处处清凉与舒爽 避暑就奔黑龙江

国际在线
昨天 10:25

和山东人吃饭讲究大,4个规矩要牢记,“开门酒”喝不对丢面子

和山东人吃饭讲究大,4个规矩要牢记,“开门酒”喝不对丢面子 和山东人吃饭讲究大,4个规矩要牢记,“开门酒”喝不对丢面子 和山东人吃饭讲究大,4个规矩要牢记,“开门酒”喝不对丢面子
鹿念生活
昨天 10:20

美食不输长沙,风景媲美张家界,湖南这座小城才是最该被推荐的

美食不输长沙,风景媲美张家界,湖南这座小城才是最该被推荐的 美食不输长沙,风景媲美张家界,湖南这座小城才是最该被推荐的 美食不输长沙,风景媲美张家界,湖南这座小城才是最该被推荐的
冷杉猫旅行
昨天 10:0

沧海桑田!高温干旱致大量古迹“浮出水面”,湖北省多达3处

沧海桑田!高温干旱致大量古迹“浮出水面”,湖北省多达3处 沧海桑田!高温干旱致大量古迹“浮出水面”,湖北省多达3处 沧海桑田!高温干旱致大量古迹“浮出水面”,湖北省多达3处
潇湘晨报
昨天 9:59

顶赞张家界丨地上最高绝景!看海外超级粉丝如何花式比心

顶赞张家界丨地上最高绝景!看海外超级粉丝如何花式比心 顶赞张家界丨地上最高绝景!看海外超级粉丝如何花式比心 顶赞张家界丨地上最高绝景!看海外超级粉丝如何花式比心
红网
昨天 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