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有网友发布视频
称“九寨沟‘奇景’”
视频中显示水量明显减少
部分水池已露出池底
对此,黄龙景区表示,网友提供的视频中并非九寨沟景区,而是黄龙景区的其中一个景点。 因为今年气温比较高,降水小,导致了地表水逐渐下沉,水量减少。但其他彩池水量并未减少,影响不大。
景区实时监控画面截屏
感谢网友和社会各界对景区的关心,景区受高温影响不大,景观美丽依旧,欢迎游客前去旅游打卡。
新闻多一点
关于黄龙的水,你知道多少?
来过黄龙的朋友
都会被黄龙的钙华景观所震惊
而 钙华的形成经历了
沉淀、固结、溶蚀、切割、迁移、坍塌、再沉积等
交互过程,耗时万年
其中 水源的补给更是关键
黄龙景区管理局供图
那么水 源从何而来、由什么组成
这份科普请收好~
01
黄龙“源水区”特征
黄龙的“源水区”指五彩池以南的沟源区,海拔高度在3550米以上的沟源部分,其地形可分为三个台地。
1
第一台地
●第一台地是从转化泉群往南上至望乡台台面,两侧以深厚草丛矮灌木为主。从平台再往南行300米翻一小坡后进入第二平台;
2
第二台地
●第二台地以沼泽化的黑色土壤层与腐殖层为主。 三条大沟汇流于此台地,多个浅层“泉水”渗流进入沟流;
3
第三台地
● 第三台地是沟后缘至黄龙沟主分水岭处,主要由祼露碳酸盐岩组成。岩层变形强烈,裂隙发育, 该台地是由碳酸盐岩构成的高寒型含水层,为钙华沉积提供了物源。
同时由于灌丛草甸繁茂,腐殖层厚,有利降水大面下渗, 为下游钙华沉积提供了有利的水介质迁移条件。
黄龙景区 区域水源状况示意图
02
黄龙主要水体来源
黄龙主要的水体由 固态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水四部分组成。
黄龙景区管理局供图
冰雪类固态水
黄龙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海拔3000米以上均处于冻结状态,大气降水变为降雪,地表被冰雪覆盖。黄龙沟中除以转花泉为代表的上升泉群及五彩池有水外,其它地段几乎无液态水。
因此,黄龙沟中每年11月开始地表水流便会急剧减少,液态水转变为固态水, 每年5月天气变暖后,沟中及山上冰雪开始融化,固态水变为液态水,水量大增,直接补给地表沟溪或渗入地下。
沟溪类地表水
地表水是钙华景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涵养钙华,还参与钙华源泉、钙华泉的混合及二次循环过程。
黄龙景区主要的地表水来源于上游的多条沟溪,沟溪则受大气降水以及融冰融雪的补给。望乡台冰碛垅下的水量就是上游地表水的流入,多年平均流量为221.995m³/s,占地表水、地下水总流量的63.3%。
以泉群渗透为主的地下水
地下水以“转花泉群”为代表,经深循环溢出的上升泉群。泉水中均含较多的Ca²⁺(钙离子)、HCO₃⁻(碳酸氢根离子)及游离CO₂(二氧化碳)。
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在下游钙华体中出现二次转化泉, 即由上游渗漏,转入地下,然后又在下游钙华中出露。二次转化泉为钙华体中流出的下降泉,以莲台飞瀑之下的龙泉眼最大最为壮观,其最大流量达1012.15 L/s。
茂密植被储存的生态水
生态水是指植被对各类水分的保存而形成的储水体系。
生态水层不但能直接储积降水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对气候环境起到缓冲调剂的作用,这也使得黄龙在炎热的夏天仅仅只有18°C。
黄龙周边特别是望乡台及上游地段矮灌木、深草丛十分发育,形成了富水生态水层,成为黄龙景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源。
根据森林水文学研究,原始森林区对降水的截留可达降水的30%左右,因而 生态水层提供的水量也是黄龙景观存在的一个重要支撑。
黄龙景观“源水区”水量、水质与水温受降水与季节影响较大,其变化波幅直接反映降雨或融雪特征。
来源 | 人民网四川、黄龙风景区
责编 | 高红霞 编辑 | 张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