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一个楹联学会的座谈活动上,推出了一阙上联,向全国网友征求下联。中选者将获得70万人民币的奖金,截止时间是2020年12月31日。当时作上联的是当地楹联学会的一名会长,他的上联为:观音山上看观音。作对的要求是:必须要原创,按照《联律规则》作答,并且下联中要“有诗意”地提到“观音山”景点的名称等。截止今年1月8号,景区已收到9400多封邮件投稿。
全国各地的楹联爱好者,对出的下联简直是五花八门,一部分让人看了就想“喷饭”。比如,有一位网友的下联是“灭绝师太灭师徒”,另一位网友的下联是“看守所里看所长”,再有一位网友的则是“烧烤场中烧场火”等。写对联,也叫“对对联”或者“对对子”,起源于春节贴符的风俗。
后来经过历代文人的发扬,渐渐演化出一套专业理论。对对子和作诗一样,要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律。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反或者是重合,分“出句”与“对句”。要想写好对联,必须要弄懂现代汉语中,哪一些字是“平声字”,哪一些又是“仄声字”。这样才能作出声调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的好对子。另外,作对联还要讲究“词性”相对应。比如,“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
把描写相同事物的不同名词分别组成上、下联,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掌握汉语的音韵学,并且日常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在古代,国人是通过《笠翁对韵》之类的蒙童书籍,从小用“灌鸭子”似的方法,叫小朋友死记硬背住的。当然,要想楹联水平更进一步,光是这下还不够,还需要有敏捷的才思。作对联,可以看作写诗的基础练习。因为只需要有一个上阙,再出一个下阙即可完成。
而作古诗,是在对子的基础上变化。比如,楹联只有上联、下联之分,唐诗则在中间加入了“颔联”与“颈联”。因此,想写一首对仗工整的诗,平时也可以多练习作对子。古代的那些神童故事中,大文豪们总是在七岁至九岁之间,就会作对联了。比如明代第一才子解缙,在民间的传说中,就是以善作对子而闻名。
民间传说里,解缙家原来是开豆腐坊的(其实不是),他家大门正对着一位退休宰相的院落。院中碧竹千竿,景色宜人。七岁的解缙看了十分高兴,当即大笔一挥,在自家门上贴了一个对子。上联是:门对千颗竹。下联是:家藏万卷书。宰相看了就不乐意了,心想:你一卖豆腐的,还门对千颗竹?我宰相府都不敢写家藏万卷书,我让你对门光秃秃。于是找人把竹子砍短,让外面的人瞧不见。
结果解缙发现了,掏出毛笔,呵了一口气,一边补了一个字。上联:门对千颗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好家伙!这下快把宰相快给气死了。宰相心想:我家的千颗竹短了,你们家的书还长了?于是宰相找人,把院中的竹子连根刨了直接扔到街上。解缙一看就乐了,马上通知他爹上街抱竹子回家。然后又掏出大毛笔,在对联上一边添了一字。上联是:门对千颗竹短无。下联是: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是《中国传统相声》集里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着玩儿。不过,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过去五年时间中收到的这么多对子,没一个是按照出对方要求对得上的。所以,这70万的奖金,也还是没人领走。其实,也不怪大家的水平差,只怪近代国人“重理轻文”,许多年轻人讲英语时溜得飞起,一提到中文,你让他用500个字写一篇不磕巴的短文都难,就更别提“对对联”这种古代文人的高级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