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个和罗马一样的别称——“七丘之城”。顾名思义,城市建在七座小山丘上。当葡萄牙人来到澳门的时候,发现这里和里斯本地形差不多,虽然没有七座山丘,但也足够唤起他们的思乡之情。
不大的澳门半岛拥有两座主要的小山丘——西望洋山和东望洋山。西望洋山面向南中国海,澳门东边其实是珠江入海口,可能是为了跟西望洋山对应上,就有了“东望洋”的称谓。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澳门歌谣》中,开头的第一句歌词就是“东望洋,西望洋,澳门相看伶仃洋”,足见这两座山在澳门的重要性。
澳门半岛其实很适合步行游览,因为很多地方道路狭窄,加之类似于通往西望洋、东望洋的盘山公路,车辆上不去,旅行团常用的大巴就更别提了。所以他们也就在大三巴、议事亭前地附近转转,再去那些金碧辉煌的酒店所谓的“开开眼界”购购物,导游就赚的盆满钵满,所以跟团游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去东、西望洋山。殊不知这里才能俯瞰澳门,领略这座小渔村四百多年来的风雨和魅力。
东望洋山又名“松山”,位于半岛东部地区,虽然海拔仅有93米,却是澳门半岛上最高的小山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就成了最好的瞭望台。1622年,葡萄牙人在山顶修建起一座炮台——东望洋炮台(The Guia Fortress),在荷兰试图从葡萄牙手中夺取殖民时期的澳门时,这座堡垒已经部分建成,为防御海上攻击提供了有利的射击位置。1637年炮台扩大整修,翌年完工,形成了占地约800平米的防御工事,包括哨房、火药库、楼塔等。从那时起,炮台作为防御外来入侵和观察站,一直被列为“军事禁区”,非特别批准外人不得擅进。只有在每年的8月5日圣母诞辰日及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允许公众进入。1976年,葡萄牙军队撤离澳门,炮台才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保持原貌至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
1864年,土生葡萄牙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在山顶设计建造起一座灯塔,于1865年9月24日起正式运作,是远东、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现代(西式)灯塔,最初只靠一盏铜质火水灯发光(现铜灯已成为文物存放于灯塔内),1874年9月灯塔因风暴受损,重修后于1910年6月29日重新启用,新修成的黄白色灯塔呈圆柱形,高15米,底部直径7米,收成“小蛮腰”状,中部直径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座回旋楼梯连接起垂直空间。灯塔内部转为电气化运作,塔顶设置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里之远。在雷达还未普及前,这座灯塔是进入珠江的地标。如今灯塔已经改为现代化照明系统,仍然为往来进出中国海的船只服务。
东望洋灯塔平时不对外开放,目前作为历史保护建筑只在每年固定的“港务局日(5月2日)”和“世界遗产保护日(6月第二个周末)”当天才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登塔。
这座灯塔之于澳门乃至中国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它所在的地方是澳门在世界地图上的地理定位。
其实我是到澳门的第三天下午才登上东望洋山,但为了保持半岛地区内容的完整,就放在前面介绍了。急匆匆从妈阁庙乘公交赶到山脚下,才发现没有任何公共交通方式上山,只能步行或者打车。澳门打车不便宜,我又是一个人旅行,步行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上山的路步步高,爬起来费点脚力,到半山腰就已经看到了山顶的灯塔和澳门特区旗帜。
东望洋山所在的地区被开辟成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园,园中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我来的这一天恰逢周末,这里是本地居民最喜欢的休闲胜地。园内不仅有植物园、小动物园、喷泉、花园,更有为当地居民特设的休闲广场,依山而建的跑道。沿着山路有不少跑山的锻炼者,旁边还有饮水处及免费的更衣室等康体设施供健身爱好者使用。
就连登山的路也被命名为“东望洋斜坡(Rampa da Guia)”。
气喘吁吁地登到山顶,先看到的是“松山军用隧道(Guia Hill Military Tunnels)”,也就是防空洞。隧道建成于1931年,由葡萄牙军人库尼亚(Cunha)少尉设计指挥建造,共有3条,最长为456米,最短仅47米。防空洞内层存放发电机、海岸炮和各种武器弹药。虽然隧道之间互不连通,却与贯通的炮台和兵房等设施组成军事防御网,周围形成军事禁区。直到1962年葡萄牙军队撤离,1980年开始向游人开放。这里看到的这条隧道入口位于灯塔之下,没有连通任何炮堡,内部设计较简单,全长52公尺,内有发电装置,入口处有“1931”的字样。
再往上就是炮台,整个炮台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城墙由花岗石筑建而成,最高处达6米。女儿墙不作雉堞式设计,在架设大炮的地方,子墙稍为降低。
山顶炮台旁边可以俯瞰澳门半岛、离岛、大桥和珠江的景色。灯塔一侧的旗杆也被用于风球置,为的是向民众发布台风讯号,提醒市民戒备。
正对的灰色大楼是我军驻澳门大楼。
哪儿都离不开的新葡京和澳门旅游塔。
葡萄牙人登陆澳门伊始,还肩负着“传教”的重任。1622年在山顶建造炮台同时就建起一座小教堂,供奉命雪地圣母(Nossa Senhora da Guia),而得名为“圣母雪地殿(Chapel of Our Lady Guia)”。昔日土生葡人里曾有这样一个传说:1622年荷兰人侵占澳门时,圣母曾来到教堂外张开斗篷抵挡敌人猛烈的炮火。当然这极大可能是个他们臆想出来的景象,但葡人认为圣母显灵庇护了自己,从那时起就对这座教堂极为看重。
教堂极具17世纪葡萄牙修道院的建筑特色,但随着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帝国的衰落和葡人撤离澳门,教堂一度年久失修。直到1996年政府才启动了对教堂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将外观漆成和灯塔一样的小清新黄白色。修复的主堂呈长方形,长16米,宽4.7米,两侧墙身较厚、且有扶壁,以此承托筒拱结构的屋顶。教堂坡屋顶铺设红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主祭坛右侧设有一祭衣房,唱诗台则在门口上层,极为狭窄。教堂立面设计较为简单,两边壁柱加上三角形山花,而入口大门亦以相同手法设计。通过修复恢复了教堂和庭院的原貌,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教堂内较为简朴,安放圣约翰洗者的圣像和画像。在这次修复中,发现了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遗迹。壁画上虽然是西方的圣经故事和人物,却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壁画包括:圣母玛利亚、圣安东尼、狮子、双头鹰与牡丹等图案,线条秀丽活泼,中西方的文化艺术和谐地融汇在一起。这批艺术品不仅是澳门本地教堂中绝无仅有的,也是目前华南地区教堂里独一无二的。1998年起专家们开始修复教堂内的壁画,到2001年完成后重新对外开放。
在中国银行发行的100元面值的澳门币正面,就是东望洋炮台及灯塔的图案。它与圣母雪地殿教堂、松山防空洞一起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松山公园里鸟语花香,旁边的绿植也很有意思,被修剪成了各种动物造型的雕塑,比如这一从矮树就修剪成了一条蛰伏的龙。
松山公园连通旁边一个更迷你的“二龙喉公园”,又称“何东花园”,因入门左边的园址原属香港何东绅爵的物业,扩建公园时何东捐出毗连的山地而得此别名。公园位于士多鸟拜斯大马路方向的松山山脚,原址曾是葡国贵族的住宅,附近有一座火药厂,因1928年左右发生爆炸,贵族豪宅也被焚毁。后成为澳门总督的官邸。澳门总督离开后,庭园开放供大众休闲,改建成今天的二龙喉公园。
松山公园与二龙喉公园之间,有世界上最短的观光缆车。松山的缆车站旁边还有一座“狮子亭”。
乘坐缆车的本地人也很多,票价不贵,仅需2元,不到2分钟就从松山公园下降至二龙喉公园,凌空俯瞰公园的景色。
公园大门正对着士多鸟拜斯大马路,左侧还保留有当时的一座二龙喉喷泉,出水口为两座中国虎头,极为生动(可惜我当时去的时候只是看了一眼没有拍下照片)。
Tips:
1、通往东望洋山顶的交通:
(1)由东望洋斜路直上,缺点是长且陡。
(2)二龙喉公园石阶直上,或公园内露天茶座左边小路上。
(3)从二龙喉公园内乘坐缆车直达,周一缆车关闭维护不运行。
2、时间:炮台9:00-17:30;教堂10-17点,灯塔不对外开放。
3、票价:免费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