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最新写的一篇游记《青海热贡:寻找信仰的力量》的构思与编写过程,与小伙伴们分享一些游记编辑的技巧。也顺便让那些被我含恨删除的照片露一小脸。
旅程中,一切都是新鲜意外的,遇到什么好玩好看必拍,反正数码照片也不要钱。这次去青海同仁3天,共拍了3537张照片,合计51G,平均每天拍一千张以上,真是逮啥拍啥。回来后,经过一番挑选,选出了自己觉得拍得比较好的,大概有150张左右,此时,痛苦的煎熬才刚刚开始。
如果把这150张照片不加选择和编排地放出来,那对观众将是一场灾难,这些照片散乱,毫无头绪,数量巨大。就算有些人真有耐性把这些片子看完,最多只能得出两个印象:第一,这家伙在显摆他的旅程,要知道,如今在网上晒旅行,是比炫富更让人憎恶的事。第二,散乱无主题的照片,让人看完头脑混乱,感觉不知所云,最后只好无奈地夸你一句:哎,你拍照水平还不错嘛。
写篇好游记的第一要点,照片要少,能用一张照片说明的问题,绝对不能用两张,别人是来看游记和故事的,不是来看你显摆破摄影技术的。我的游记照片一般控制在不超过20张,热贡的内容非常丰富,初步构思是30张。但编到最后,30张实在没法说完所有的事,所以这篇游记最后的照片数,是惊人的38张。
有些聪明的做法,是把不同的景点,分别做游记,这样主题鲜明,片子也好选,也是现在普遍写游记的做法,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过分执着于点,而无法得到一个地区的全貌。这样的做法,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只描述一个点,往往会沦为猎奇式的肤浅描述,无法做主题上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它可以作为别人旅游的指引,却无法阐述你对这一地区的总体印象。
写一篇游记,只能让别人知道你看到什么,是不够的,对于一个有追求的拍摄爱好者,你应该从纷繁中找出主题,使之有一定的升华,并使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才能脱离看图说话的困境。
对着这150张散乱的毛胚片,有民俗风情,有风光小品,有生活写照,真是乱七八糟。我整整困苦了3天,没想出怎么把它们组织起来。直到一天深夜失眠,我在无聊中突然顿悟,藏地,那些淳朴坦诚的眼神和微笑,藏着的,不正是信仰的力量么?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以这个作为切入点,或许能获取观众的共鸣,而不仅是炫耀一下自己旅行看到的那些奇风异俗。
一切到此豁然开朗,然而写游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于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在网上搜索阅读关于藏传佛教的资料,要写信仰,决不能信口开河,最起码的要求,是这篇游记能得到当地人看过后的认同,这也是我对写一篇游记的最低要求。格鲁派、噶当派,一路上溯上去,把藏传佛教的发展史大致了解了一遍,中间还被仓央嘉措的情诗研究吸引了一下,花了一下午去研究仓央嘉措的生平之谜和活佛金瓶转世制度。
回到游记的编写,地理环境的描述,奇怪仪式的产生,唐卡壁画堆绣艺术,淳朴率直的民风,都可以归结到宗教信仰这个大主题下,但是作为一篇游记,绝不能写得太深,大部分读者对藏传佛教都不了解,如果写成一篇研究论文,那怕是要失败的,只能往浅里写。
构思完毕,回到图片编选这个艰苦的话题。有了构思,大部分的照片虽然拍得不错,可是无助于主题,于是第一轮删掉了一半,还剩大概60张左右,此外根据这个主题,增补了大概10多张,虽然拍得没那么好,不过照片主要是用来说事的。在恰当的主题里,没那么好的照片也会变得很好。
下面是游记编辑的一般原则:
1. 游记的第一张,也就是封面照片,要必须足够吸引人,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或足够漂亮,才能吸引大家继续读下去;
2. 高潮不要来得太早,不然后面的部分没法看,都是无尽的空虚。要在图片排列中有起承转合,不断设计小高潮出现,使得全篇起伏有致。一般来说,平静的开篇,越来越精彩的片子,最后一个有回味的收尾,会让人得到较清晰的印象;
3. 风光静物和人文照片最好交错出现,大场面和特写也要隔开,这样看着不累。我的游记里,人物的故事往往是游记的核心,但总是以相对空灵的风景或小品进行分割,不至于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这也算是苦药之外的糖衣。
4. 照片与照片之间的色彩、构图、光影变化跳跃,也是相当重要的,同一色调构图的照片反复出现,会让人审美疲劳,懒得再看下去,能用一张照片说明的事,必须果断删掉其他的,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经常在两张照片之间犹豫挣扎很长的时间,这个回合,我第二轮又痛苦地删除了60多张里的20多张;
5. 文字说明与图片之间的关系,相当玄妙,也是游记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照片已经够清楚,文字就不要过多解释,可以多说说照片之外的故事,如果照片是充满悬疑的,文字里必须解释清楚;
6. 照片必须为文章服务,如果某张照片的出现打断了文气的节奏,那么不管再好的照片,也是必须果断删除的;而有利于文章阐述的照片,就算没光没影,角度平淡,也会因为文章而焕发光彩。最后这个阶段,我含泪删除了40多张照片里的10多张,又增补了两张看起来很一般的照片,最后照片总数是38张。
下面看图说话:
日落后的余光,荒凉的河谷,正在修建的寺院,站在碎石堆上的小阿卡(在藏区,喇嘛是有身份地位的尊称,一般僧侣只能叫阿卡)表情迷茫,环境气氛凝重。
这是张我很喜欢的照片,里面有信仰之外的其他话要说,以后其他专辑里这张可能会出现,但对这篇以信仰为主题的游记,这张照片太深了,含恨删。
用香灰和墨汁涂抹,跳於菟舞的土族帅哥。
这是我反复斟酌后选定的封面照片。
拍摄奇异的风俗,常见的误区,是花大力气去描述风俗本身,而忽略了此中对人的常态的展现。通常来说,寻找非常态场景里的常态,更能展现你的独特观察力。
这张照片,不但呈现了凶狠的目光与妆容,更吸引我的是由于香灰弥漫,眼睛被熏红的血丝,眼睛和鼻孔被烟熏出的眼泪和鼻水,这样的细节通过大特写被展现出来,也能给人更多的震撼力和品味空间。
正在撕咬生肉的於菟舞者(他们真地吞下去了,我跪……)
这张也很生猛,可惜已有一张生猛的眼神特写,再放出来就多余了,只好忍痛删除。
这张正在化妆的照片也很有趣,可惜这个主题已经有3张了,再多会损伤主题,含泪删。
摆拍,删!
小麦收割后,村里的晒场,有久违的树下的土秋千,漂亮的午后光影,自然生动的表情。
但是……这张照片会分散游记的主题,在第三轮最后的遴选里被删除。
藏族姑娘很漂亮,藏族服饰也很漂亮。可惜这样的照片没什么内涵,第一轮果断删除。
肉店的杨老板普通话说得好,聊了半天,牦牛肉浓烈的香味,让我瞬间就饿了。
在说藏传佛教的游记里,出现肉店,不太合适,第一轮删除。
这次在热贡认识的新朋友阿夏,长发飘飘,英俊帅气,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歌手,乐队“野狼组合”的主唱,还热爱摄影,我们一路都在聊佳能的红圈镜头的焦外。
虽然一路交谈很多,但其实我不了解他真实的内心,拍出的照片总觉浮于表面,因此,他的照片和故事,最后没有选入这篇游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