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孩子的天真想象里,山里一定住着或者出没着仙人,我小时候并不知道,道家也有和小孩子一样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岳麓山就是这样一个福地,和鹅羊山一样,有神仙管理的。
一个小孩子的跋涉之路
春天来了,学童们爬一爬岳麓山,写篇作文,以观察自然,激发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我在网络上见到的这类作文,千篇一律的居多。也许,总想有所图却往往不得的今人,倒不如向唐人学习。唐代长沙窑诗文里就有这样一首清新的诗,“竹林青郁郁,鸿雁北向飞。今日是假日,早放学郎归。”既然春色好,那就玩去吧,别带着功利之心去玩,赤诚地玩吧,你才会逐渐真正爱上这个世界,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岳麓山最高海拔刚过300米,且在城市的版图里,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太费力就爬上去,能远眺那个从前一直都在的长沙城,还有飘满着诗歌的湘江。如果把和岳麓山有关人和故事都稍微熟悉一下,那么好几门功课的作业甚至考试都会轻松过关。
长大了以后,我喜欢坐火车,也开始了坐飞机。既能到达更远的目的地,又能欣赏沿途美景。倘若坐上一趟还在开着的绿皮车,且不受时间的限制,那么,眺望车窗的外面,你会发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绵延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崇山峻岭,奔腾着欢唱不停的江河湖海。诗和与远方,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奔赴着祁连山,向往着敦煌,还有更远更辽阔的地方。等丰富了认知,蓦然回首,却发现原来身边就是最美的“远方”,而诗意和禅味就在岳麓山和山边的湘江潭州段,这里也有具有“南方敦煌”意义的珍贵遗存。
也许是受外公的影响,且呼吸里常年浸染了岳麓山的灵秀,我觉得教育应该是终身的,于是边工作,边继续围着岳麓山求学,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到湖南师范大学,在有围墙的校园和没有围墙的社会和自然里,保持着学习的兴趣与乐趣。而和工作伙伴也常在年尾和年初约着一起登岳麓山,畅谈新年梦想和计划。这座山早已不再只有一座千年学府,它是在大学城的中心,也在一个想和外公一样终身保持学习的人心中。
书生、禅师和道士的集体登峰
从岳麓山被古人视为五岳之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就可以看出岳麓山和道教的极深渊源。道家把先民对山岳的原始崇拜纳入信仰范畴,并发展成为洞天福地学说。而他们奔走名山大川,仿佛是在探路,一是逍遥穷游在有限的天地,同时也想通过修炼沟通无限的宇宙。史载,东晋太尉陶侃之孙陶炎、孙侄陶桓曾在长沙学道修炼,这大概是长沙有道家活动的最早记载了。虽然岳麓山顶的云麓宫是明代修建的,但早在东晋大兴元年(318)大概道教就已流布湖南了。
佛教由境外传入,佛教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进入湖南,仅落后于东汉末年笮融建寺50年,比道教传入湖南还早50年。一名叫竺法崇的僧人从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而来登岳麓山,对这座湘江之滨的福地甚为欢喜,着手创建了麓山寺。此后高僧们从八方纷至沓来,开坛讲经、切磋交流不断,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和洪州(今江西南昌)在中晚唐五代时期成为南禅宗发展的腹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岳麓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的开放与包容气质如海纳百川,怎么能少了积极入世的儒家踪迹呢。唐之后,大书法家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为岳麓山道林寺题写了“道林之寺”匾额,岳麓山也建了“四绝堂”来安放杜甫和宋之问诗、沈传师和裴休笔札,各地慕名前来的学子更加多了,而其中的知名才子也带来了大量诗篇传播岳麓山。
除了官府开设“道林精舍”接待前来求学和切磋的人们,释家也为前来岳麓山的儒家开辟了收容之所。唐末五代时智璇和尚等二人,颇为推崇儒者之道,于是在岳麓山割地建房、购书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将它扩建为官府支持和帮助的书院,岳麓书院“千年学府”之称由此开始。“朱张会讲”之后,在佛教和道教文化影响下,儒家文化在宋明时代也实现了自己的迭代,儒释道三家融汇合流诞生了理学。理学与书院如影随形,催生了著名的湖湘学派。
因为岳麓山成为了各种思想荟萃之地,有志之士常聚集在此倾吐抱负,后来也成为一座有幸埋忠骨的青山。
静卧湘江之畔,俯瞰星城春秋,集齐山水洲城,淬炼人文胜景,岳麓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山,因为书生、禅师和道士集体登峰而在思想上造极,也因为亲和的身姿从不拒普罗大众,你我何不时时再游,常看常新。
文、图/溪客(专栏作者,插画师,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