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荞 文/图 部分图片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提供
砖木结构、歇山式大屋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渝中区七星岗天官府8号,一座主副两栋三层的小楼静静矗立着。
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被刻在保护牌上的名字读来稍显拗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而当地人遵循老喊法,习惯喊它“郭沫若旧居”或是以地址为名,直接唤作“天官府8号”。
它见证着重庆过去的风云历史,时过境迁,我们庆幸它仍好好地藏身于繁华都市。相隔90余年,如今它和我们近在咫尺。历经1年修缮、3年策展之后,目前,天官府8号已试开馆,并将于今夏面向市民游客,正式开馆。
▲天官府8号
探古
老舍、陶行知曾是这里的常客
顺渝中区放牛巷的坡道一路向上,一道水泥拉花建成的砖石大门便在眼前。穿过石门而入,巨大的黄葛树下,天官府8号露出了它全部的样子。
记者了解到,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名“天庐”,天官府8号由主副两栋三层楼组成,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为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主体是中式传统歇山式大屋顶,建筑立面则是典型的“外廊式”中西合璧建筑装饰风格。
▲旧址照片
这里最早曾是国民政府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内弟张营长的私宅,后让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作办公处所。抗战时期,全国教育、文艺、科学技术等多领域一流的人才汇聚重庆。而天官府8号之所以久负盛名,因著名作家沈雁冰、老舍,教育家陶行知,历史学家邓初民、翦伯赞,自然科学家卢于道等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们,都曾是这栋小楼的常客。
与此同时,天官府8号也曾是著名作家郭沫若的办公和居住地。在这里,郭沫若广泛发动文化力量,并创作了许多名作名篇,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其中,就包括当时最出名的话剧《屈原》。
▲郭沫若在天官府寓所书房,写下了《屈原》等大量作品
访今
多媒体手段,场景搭建还原过去的故事
渝中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官府8号是抗日救亡宣传运动,维护团结、坚持抗战的重要纪念地,也是开展民主团结运动的一处重要遗址和历史纪念地,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为此,渝中区政府于2015年对其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恢复性修缮。
而为重现老建筑和当年历史故事的风采,两个专题厅,包括可实现多媒体互动的抗战卷轴也在试开馆正式展出。重庆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旅推广部负责人杨路介绍,展厅展示方式多样,从文图、实物到场景,而策展的内容也曾在3年多的时间里历经3次修改,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团队大量走访了相关历史专家,也包括郭沫若后人。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不同于普通故居参观,天官府8号还搭建了可实现多媒体互动场景,让求“知”过程颇具趣味性。据介绍,这张卷轴还原的是1940年11月7日“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招待会”来宾签名轴。
卷轴右侧的“政治部招待陪都文化界新闻界晚会来宾题名”由郭沫若题写。后经统计,当天在签名轴上留下完整签名的有327人,包括周恩来、郭沫若、阳瀚笙、老舍、林风眠等。参观者若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名人,可以轻触卷轴进行互动。
踩着年代感十足的地板继续参观,若不知晓内情,这或许会被当成建筑里的一间普通办公室。实际上,这是话剧《屈原》中《雷电颂》的场景复原。当年郭沫若正是在天官府的办公室里,完成了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屈原》。
▲展厅
修复
“修旧如旧” 3个展馆静待参观
不止是办公室。实际上建筑中的一砖一木都曾是历史的见证者。
据介绍,天官府8号曾于1940年7月13号遭日本飞机炸毁后修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收为公房,分配给居民居住。为扩展居住面积,其地平面布局、屋面、墙体、梁架、门窗等均有很大改动。
1983年,天官府8号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保护。2013年5月3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官府8号旧照
2015年,由渝中区政府对其文物本体建筑木结构、屋面、天棚、墙面、楼地面、室外环境及给排水等进行恢复性修缮,修缮工程于2015年12月开工,2016年11月顺利竣工,再历经3年策展,如今的天官府8号才来之不易地正式亮相在我们眼前。
目前,试开馆的“天官府8号”共设有3个展馆,包括一楼的“序厅”和两个专题厅。其中,两个专题厅分别是“郭沫若与文化抗战”和“第三厅与文工会领导下的战时文化繁荣”。其展馆开馆时间为早上9点到12点,下午1点30分到5点,周一闭馆,有兴趣的市民可到此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