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江阳 乡村旅游红似火
(上接01版)
张坝桂圆成为江阳采摘一个靓丽的名片,华阳西岸村的草莓及蓝梅、丹林镇的西瓜及葡萄、江北的甘蔗及杨梅等时令水果采摘游成为游客不可或缺的旅游乐趣。
分水岭镇董允坝园区是“农业+旅游”的典范,可观蔬菜科技大棚,可赏4A董允坝伞乡景区,奇特的蔬菜、旖旎的乡村风光、古色古香的伞里古街等,每年吸引了大批的省内外游客前往游览观光。今年春节期间,景区吸引游客近3万人次。华阳街道西岸村、黄舣镇醉美江湾已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业观光体验游让游客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方山文旅小镇、蔬式特色小镇、桃花源文旅小镇等农旅小镇,通滩荔枝滩温泉生态旅游区、酒谷湖景区等项目,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
近年来,江阳区这些不断增添的乡村旅游动能,让乡村旅游不断升温,“热”了起来。去年,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江阳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6.77亿元。
强特色 文化“火”起来
一手拿着线,一边轻轻转动伞骨架,在制伞艺人的指导下,把线均匀地缠绕在伞缘上……3月17日,在分水油纸伞传习课堂,从成都慕名而来的10多名游客,正在体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
近年来,江阳区积极弘扬红色文化、白酒文化、佛教文化、农耕文化、长江奇石文化等特色文化,大力挖掘古镇文化、非遗文化等,吸引游客深度体验乡村各种文化、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江阳乡村文化渐渐“火”了起来。
龙透关泸顺起义旧址、蓝田抗战基地、朱家山东华诗社、忠山平远堂、况场朱德旧居、张映鑫烈士纪念亭等成为江阳、泸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向游人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雨巷》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牵引出对油纸伞的浪漫想象。传承400多年的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蓝田花船舞、川剧泸州河等27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大游客近距离感受到了江阳非遗文化的迷人魅力。
“川南名刹”方山3A旅游景区,是我国佛教文化胜地。巍巍方山的悠悠岁月中,有帝王将相的遗迹,有墨客骚人的诗词,更有“方山四十八座寺,深锁淡烟乔木中”佛、道两教的兴盛与共容。这座令人倾慕和向往的山,吸引着八方的香客与游人。
位于茜草工业遗址内的“1965 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是集后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文创旅游综合体,成为江阳“后工业主题”文化休闲消费目的地。
“我喜欢到江阳区来乡村游,这里除了景色优美,还有就是文化氛围浓厚!”来自成都的游客张先生表示。
深融合 乡村“活”起来
“因为每年都有许多人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我们家的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卖完了!”华阳街道西岸村村民李文良等村民,对政府规划建起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深表满意。这是江阳区农旅融合的一个实例。
近年来,江阳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强、融合度高的特点,打破旅游自循环体系,发挥旅游业带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产业优势,以“旅游+产业”为路径,重点推动农业与旅游业、工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做活“全域旅游”产业体系,让乡村“活”了起来。
近年来,江阳区积极围绕“旅游+农业”做高端农业文章,发展渔业、林果采摘、有机蔬菜、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体验型生态休闲农业项目50余处,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从农业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综合型转变。
江阳区积极推动工业优势产业向旅游业延伸,挖掘白酒产业园区、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等工业集中区域的工业旅游价值,使厂区变景区、企业变景点、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了工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江阳区“旅游+文化”借助张坝桂圆节、董允坝蔬菜节、丹林梨花节等旅游节事活动,积极弘扬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让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区累计投资18亿元,建成长江旅游道、沱江骑游道、最美乡村公路等旅游道路415公里,开通旅游公交线路50条。”江阳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郑伦勤表示,此举实现了全区乡村景区景点旅游公交全覆盖,极大方便了游客到景区景点观光游览。
董允坝村“闲下来”的村民,有的受聘农业公司和业主,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出租自行车,吃上了乡村旅游的“旅游饭”。王长珍家墙上挂着一块“王豆花儿”小木牌,时不时有游客走进这个农家乐。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