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欧嘉福 通讯员 赵雪峰)清水入河,污水入厂,水清岸绿的河湖风光更为的花城添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强力推动,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厂建设、碧道建设、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单元达标、珠江堤防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实现了城市水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13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2020年新建污水管网7781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6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约769万吨/日;累计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513公里。
车陂涌欧阳支涌。通讯员供图
雨污分流 147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
沿着车陂涌欧阳支涌岸边走,只见流水潺潺,水中隐约可见鱼儿欢游。岸上的勒杜鹃开成一片,为河涌穿上了“花衣裳”。记者所见,正是欧阳支涌经过源头减污、源头控污,雨污分流后的景象。而在几年前,这里曾是周边居民避之不及的“黑龙江”。
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车陂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多万,是广州市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之一。污染源摸查结果显示,车陂涌日均排污量18.3万吨(约9万吨排入河涌),其中大部分是城中村和小区居民排入的污水。存在污水管网覆盖率低,病害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车陂涌存在的问题,水务部门采取减污,截污,分流的措施对进行整治。整治流域598个问题排水口,清理“散乱污”企业2348家,拆除涉水违法建设338宗,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一期31.5公里、二期22.5公里主干管网建设,上游6条支涌及植物园涌实现了清污分流。流域内9个城中村敷设污水管网622公里,实现污水全收集。此外大观净水厂已于2020年6月底上线投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天。
通过一系列整治,车陂涌实现了“污水入厂,清水入河”的目标。2018年,车陂涌经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复核已消除黑臭,实现“初见成效”目标,并连续6月水质监测达标,达到“长制久清”标准,被生态环境部列入首批“黑臭水体整治光荣榜”。
车陂涌的治理是广州治水的缩影。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雨水和污水合流进入河涌是河涌水体长期黑臭的重要原因。为从源头治理黑臭水体,广州先后印发第4号、第9号广州市总河长,推进排水单元达标改造、合流渠箱改造,实现污水、雨水分流。至2020年11月30日,全市排水单元雨污分流面积492平方公里,完成比例为65%。北降涌通过合流渠箱改造,实现了水闸常开,终结了数十年的“陈年旧账”。
石井净水厂中控室。通讯员供图
补齐短板 构筑覆盖城乡的治污设施系统
随着排水单元达标改造,合流渠箱改造等工程的推进,广州雨污分流成效逐步显现,污水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2020年全市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9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约769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污水处理能力超过全市日均自来水供应量,补齐了我市污水处理能力短板。1座在建污水处理厂(花都大陵净水厂)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具备通水条件,预计年底再增加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
石井净水厂是目前广州占地面积最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均布置在厂区地下区域,地下区域最深处达7.5米,面积超过15公顷,相当于2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记者看到,在地下区域分为预处理区、生化区、泥区等六个模块,各种设备正在紧张的工作着。
“采用地埋式建设,与比同类工艺、同等规模常规地面污水处理厂用地节约30%,且地面可以进行绿化景观建设,最大程度发挥土地利用价值。”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石井净水厂服务面积45.11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11.12万人。项目建设总规模为30万吨/天,分两期建设。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地面大型园林景观公园建设完成,地下区域已与一期联通。
广州市珠江堤岸防护工程(后航道左岸黄埔涌口至海军码头段)。通讯员供图
堤防提标 构建安全可靠的珠江堤岸防洪体系
行走在广州市珠江堤岸防护工程(后航道左岸黄埔涌口至海军码头段)的堤岸上,可以遥望对岸的长洲岛。开阔的堤岸进行了绿化提升,装有锻炼设施。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架空在将水上的握手楼群。
“这里从50年代开始就有渔民居住,但是经常受台风的影响,珠江水位一到2米,村里就会被淹。”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段堤岸原为浆砌石结构,堤身单薄,远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同时,该段堤岸也是海珠区提防的“短板”,导致无法形成闭合的防洪体系,每当台风来临,外江水位上涨造成潮水倒灌,居民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2018年受台风“山竹”影响,渔民新村潮水倒灌,最深处达到1.3米。
为进一步提升珠江广州段防洪(潮)能力,市水务局科学制定实施计划,加快堤防建设工作。该段堤防规划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实际建成后堤顶高程为4.45米。建设总长度2.12公里,其中新建堤防1.54公里,加高堤防0.58公里。工程建成后,不仅大幅提高防洪(潮)能力,还对沿线居民生活环境也进行了美化提升,增设上下水台阶、赛龙舟平台,对拆迁出来的空地进行了硬化处理,方便了居民出行;安装了群众锻炼设施,给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空间。
目前,广州市珠江堤防总长371.71km,其中中心城区192.63km,番禺区123.14km,南沙区55.94km。2018年底经过对全市珠江堤防的摸查评估,仍有182.83km的堤防未达到200年一遇规划堤顶高程。本次珠江堤防达标提升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公共岸线122.64km,企业岸线60.19km。工程于2019年2月开始陆续进场施工,并已于2020年8月全面完成。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玩耍的儿童。通讯员供图
人水和谐 高质量推进广州千里碧道建设
在阅江路碧道示范段,随处可见儿童游玩,市民骑行,江边一派热闹的景象。“我觉得这里挺适合溜娃的,风景好,设施也很好,一下有轨电车就可以走过来。”市民邓女士正在带两岁半的儿子在碧道玩耍,她表示自己经常来阅江路散步游玩,现在有这么好的设施,更方便像她这样的宝妈溜娃了。
据介绍,阅江路碧道示范段西起华南大桥、东至琶洲北涌,全长2.6公里,未来会向西延伸串联琶洲西区、广州塔城市新中轴,向东连接琶洲东区,是广州市五处碧道示范段之一。从江边到绿地,6m的漫步道、3m的跑步道和3m的骑行道全线无障碍覆盖。阅江路碧道强调适老适幼,通过微改造公共空间,以满足容纳全人群滨水活动需求。将东西两片原本不能进入低效的林下绿地改造为林荫儿童活动空间,为幼儿、学龄前、学龄等多个年龄段儿童提供启智、游乐服务。两个下沉广场将200年一遇防洪大堤后退7-40m,还给市民7815m²的亲水活力空间。退后的防洪墙化身为120m长的珠水文化景墙与海丝文化景墙,为市民营造退台望江休闲空间和红船文化景观。
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省关于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重要部署,广州今年累计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513公里,规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到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