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提到广州的沙面岛,不但吸引本地人游玩,也是外地游客来广州必到的打卡地之一。在沙面岛上,错落有致地伫立着150多座西方古典建筑,这些洋楼建筑展现着不同的建筑风格:有巴洛克式、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折中主义及中西合璧风格……让整个沙面岛充满了异国风情,因此,获得了“欧洲建筑的博物馆”的称誉。当你来到沙面岛上游玩,看到这里的建筑,是否有想过这么多的建筑是由谁设计的呢?根据资料,沙面岛上建筑的设计,当中有一位最知名的建筑师“查尔斯·伯捷”,沙面岛上的广州俱乐部、花旗银行新楼、粤海关俱乐部、万国宝通银行、瑞记洋行、洛士利洋行、葛理福孚住宅、印度人Nukha住宅、东亚贸易公司……等建筑,都是出自他手笔,他也因此被誉为“沙面建筑之父”。
查尔斯·伯捷(以下简称伯捷),1874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02年,他来中国为清政府修建粤汉铁路,他的职责是负责勘测从三水到广州的路段。1904年,伯捷与澳大利亚建筑师普奈尔合作,在广州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后来普奈尔回国,建筑公司就由伯捷打理了。除了前面提到的沙面建筑外,他还为广州设计并建造了很多建筑,其中大部分至今还在,例如粤海关大楼、波楼、瑞记洋行新楼、花旗银行新楼、五仙门电厂、大沙头广九铁路车站、成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水泥厂,培道学堂(今天第七中学前身)、广州市消防总局……等建筑,另外,由他参与设计改造的位于岭南学院的马丁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所以伯捷又有“中国钢筋混凝土之父”,从这一座座建筑,可以说伯捷与广州的缘分是非常深的。
那么,你是否会好奇,伯捷这位建筑师留在广州这么久,他居住在什么地方?他居住的房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最后,珊珊三丫头经由一位老广州网友的推荐,找到了伯捷在广州居住了23年的房子,他居住的房子在民国时期还曾被称为广州的“白宫”,如今被称为“伯捷旧居”。
伯捷旧居是在广州芳村鹤洞路上,因为导航上有定位,珊珊三丫头就跟着指引,先坐地铁来到沙涌地铁站,然后穿街过巷来到鹤洞路,当导航告诉我已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愣住了:不会导航错了吧?因为在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个长满了青苔和杂草的大斜坡,坡前是上了锁的铁栅门。我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走上那个斜坡一探究竟,只见紧锁的铁栅门的门头有几个字,依稀可见写着“广州造船厂招待所”。透过铁栅门向内看,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里种有许多的植物,还停放着一些小车,透过植物和小车,一幢白色的两层西式建筑隐在其中。我眼前一亮,因为这建筑与来之前看过的图片是一模一样的:就是伯捷旧居。隔着铁栅门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我就开始寻找是否有方法可以靠近建筑参观。
这次,珊珊三丫头很幸运地找到了入口,在一个写着“广船养老院”的路口,沿坡而上,通过了广船养老院大门后,往左手边一转,就看到了刚刚见到的那座白色的西式建筑。拾级而上,我看到楼级的一边看到了一块牌子,确认了眼前这座建筑的身份,上面写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伯捷旧居”。
原来,1905年,年轻伯捷夫人(当时没结婚)为了爱情,告别了故乡和亲人,独自横渡太平洋来到广州,并从此爱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在1906年的时候,伯捷与夫人在广州沙面举行了结婚,随后在广州生育了两儿一女,这三个孩子都是由当地人阿妈带大,会讲流利的粤语,爱吃广东风味的中餐。为了给妻儿们一个更好的家,1910年伯捷就在当时还是广州郊外的芳村白鹤洞买下大约有9亩大小的地方,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幢漂亮的大房子,当时,所有的玻璃、电器、管道、卫生设施都从美国进口,地板和楼梯的木材则是从菲律宾进口。建成之后,他和家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直到1933年7月伯捷因病去世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仍然在里面居住,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被日军俘虏。
这时,珊珊三丫头站在伯捷旧居的大门前,眼前的房子是一楼一底,两层楼高,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从1910年到今天,经过了112年,这座建筑保存相对完整。
第一、在外部看整座建筑,伯捷旧居由主楼和附楼以及地下室组成的一幢二层建筑,设计时,为了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在一层缩进形成外廊空间,柱式完整,柱头及檐下装饰简洁明快。大门前有洁白的罗马柱烘托着门面,三扇拱形玻璃门像是默默地迎接着各种来客。
第二、在外部看墙体,有一半的墙都是落地窗,这样阳光应该可以照进去室内,但却又巧妙地设计了屋檐和玻璃用来遮挡,让光线变得柔和舒服,明亮而不刺眼。细心观察玻璃窗,上面有各种典雅的图案。
第三、二楼有个超大阳台,在正门抬头看,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大的阳台,是开放式的,只有角落一边用玻璃窗封闭,据说当年伯捷常和夫人在此喝茶。
第四、此时大门已经上锁,无法进入内部参观,但透过玻璃的门和窗户,能看到建筑内部空间多样、组织合理,有会客厅、弹球房、沙龙餐厅,每一个房间都有颜色艳丽的壁炉。
第四,建筑最特别的是地下室建造架空层,蹲在地上可见里面暗暗有光。据了解,架空层可防止水浸、白蚁,助于通风,还可用来储存杂物等。
其实,伯捷旧居所在的芳村白鹤洞,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成为西方人的聚集区。和东山一样,西方人在这里办了培英书院、真光书院等,同时因为这里滨临珠江,风景优美,吸引了许多像伯捷这样的人来这里建房居住,那么,为什么会把“伯捷旧居”称为民国时期“广州白宫”?根据伯捷夫人后来的回忆:这幢建筑经常被用来接待孙中山先生,建筑内有个半圆形的会议室,就是作为开会的会议室。另外,因为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所以,这里又称为民国时期 “广州白宫”。
如今,伯捷旧居隐没在芳村白鹤洞的养老院旁,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显得十分静谧,连鸟叫虫鸣之声都听不到。此时,广州阳光依然十分强烈,但穿过建筑旁的层层的绿叶,人在建筑旁,居然感觉不到热了,有种清凉的感觉,我忍不住就这样在建筑下找个位置,坐下,发呆。
通过伯捷旧居,我才开始注意到伯捷这个曾经的著名建筑师,可以说他对近代广州建筑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的很多建筑,艺术及技术价值很高,是那个时期广州西洋建筑的典型代表,保存至今,很多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你知道“沙面建筑之父”伯捷吗?你了解过伯捷在广州设计过的建筑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你有想过这位建筑师自己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吗?如果有机会来广州,你是否会来这座称为“广州白宫”的伯捷旧居看看?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