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营村制定出了深入挖掘大营社区传统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创意品牌的乡村旅游方针。
依托独有的民俗节庆、土陶、草编、刺绣等资源,突出地方民族特点,全力打造“土陶一条巷”、“刺绣一个村”、“农耕一片田”、“观光一座山”、“小吃一口锅”、“休闲度假一个家”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线。
依托大营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了土陶制作技艺传习所、哑巴节传习所、赶灯会传习所、民间手工艺传承体验基地、民俗家庭展室、民俗体验、民族歌舞采风教育基地等集旅游、展示、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空间场所,让游客更多地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体验多彩民族风情。
在大营庄自然村及七宣自然村,民间文艺团队组织进行传统歌舞展示展演,与游客互动打歌。七宣柳下餐厅品尝彝族特色菜、露天烧烤、露天露营、传统民俗等。
民族风情,赓续传承
七宣人是好客的,是多情的,是清秀灵动的。
“大营庄,做酒罐,还有最酸咸菜缸,不买大营罐罐心慌慌……”在祥云民间流传的这首歌谣,唱的正是古老的大营陶器制作技艺,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2013年11月,土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史料记载,大营陶器制作技艺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工序流程主要包括取泥、晒泥、筛泥、发泥、打泥、玩泥、制坯、上釉、烧制、出窑等,从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法上都保留着陶艺的原始风貌。
大营土陶制品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品、建筑、祭祀礼器、装饰品等,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其胎质坚细、线条流畅、造型纯朴,深受欢迎。
目前,大营社区内有9户土陶制品加工作坊,分布于大营庄、坝窑、依江沛等自然村。同时,大营社区内还建有刺绣制品作坊、木雕面具制作坊,分布在大营庄、七宣村等自然村。其中,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特征。
而大营土陶、刺绣、木雕等传统文化,无一不体现了七宣的人文历史沉淀。因此,大营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七宣村是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除了“哑神节”,当地还有丰富多彩的其他民族节日。
像当地的“赶灯会”,则从每年的正月初十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舞龙狮、开古街、洞经古乐、民族歌舞、传统手工艺、传统大碗茶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开秧门、苗族开山节等一个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节日,吸引着了各地游客……
这里,藤蔓围篱,古木成林;这里,云蒸霞蔚,炊烟袅袅;这里,把罗氏哑女带来风调雨顺的传说,把有群众“天人合一,不畏艰险,天地同存”的民族精神,一代代传讲和延续;这里,一笔一画是心灵的专注,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哑巴节上的浓墨重彩,红、黄、蓝、黑……交织出的神秘传说,把“哑神的祝福”传承赓续。
如今,走进祥云大营,徜徉于淳朴恬静的如画山乡风景,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醉游人。
其实,最好的遇见,重视充满着艺术的色彩;遇见笑脸,遇见人间烟火,遇见隆重的节日,遇见如约而至的你我……
云南之源,重点打造
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
“七宣村是祥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也是美丽乡愁的一个乡村实践地。”
祥云县文化馆馆长杨春平介绍,云南省文化馆、祥云县文化馆、上海同济“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联手打造了“七宣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荐案例。
“七宣村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是在尊重乡村肌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省级文化旅游名村创建的契机,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游客欣赏风景、感受自然、参与制作并购买工艺品,全方位立体式体验七宣民俗风情,品鉴“大营文化源”的本土文化。
同时,依托独特的高原产品资源以及特有的加工储藏方式,推出野生菌、火腿、核桃、杨梅酱等特色食品,形成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公共文化空间”助力文旅发展新态势。
“随着历史的变迁,七宣村彝族同胞创造了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拥有‘哑巴节’‘土陶制作技艺’两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个州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刺绣、竹编、梅葛、打歌等多个州、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4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赶灯会’‘开山节’‘开秧节’等独具特色的民俗节庆。”
杨春平介绍,2009年,舞蹈《跳哑巴》参加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文艺汇演,获大理片区“一等奖”。2011年,彝族舞蹈《姆的馁》参加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金奖”和“传承奖”两项殊荣;2012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三),CCTV4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直播了新春看中国·云南大理彝族“哑巴节”专题报道。
近10年来,在祥云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相继投入项目建设资金约3500万元,在七宣村传统文化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经营、水果产业种植扶持和哑巴节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旅游示范传习所”等项目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营七宣,一个高寒山区的民族村寨,一个民族遗留的山地部落,在时代的舞台上逐渐嬗变,在季节的舞台上蝶变。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都拥有了诗般的气韵;这里的树,这里的风,这里的土,都拥有了一份挥之不去的惬意。(完)
文/张密 杨宏旺 图/祥云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