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孙媳刘滨一起,来到了由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的一座小山村—清漾村。
一、祖籍清漾村
清漾村位于浙江西部,镶嵌在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带上。在往常,普通的江南村落—清漾村并不具有旅游竞争力,毕竟,他后面的江郎山上矗立着三爿巨石,那蔚为壮观的景象引得游人如织。
2009年5月,平凡的清漾村迎来了一位大人物—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毛泽东的孙子。
一时之间整个清漾村沸腾起来!那么,为何现役少将毛新宇会亲自前往清漾村?普通的江南村落清漾村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可以从普通的江南村落清漾村村民的姓氏中觅到一丝不同之处。毕竟,毛主席姓毛,而清漾村中的村民几乎都是毛姓人家。
那么,今日的毛新宇或者说昔日毛泽东到底和这个普通的江南村落有什么联系呢?
公元3世纪到6世纪,我国正处在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时期,各路枭雄都在忙着抢地盘。正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面对战乱最苦的便是老百姓。所以,为了避免祸乱,远离战争,很多身居中原的老百姓百姓纷纷开始向南迁徙。中原毛姓也不曾例外。
据《清漾毛氏族谱》中记载,其中中原毛姓中有一支队伍,它的部众首领名唤毛宝。毛宝并非普通人物。
公元327年,江南地带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叛乱。原来当时的历阳内史苏峻和寿阳镇将祖约一同起兵,长驱直入建康城。而此时的毛宝也在楚地。
他并没有因为叛军势如破竹而心生退意,反而跟随东晋江州刺史温峤一同拯救王庭。
在长达两年的征战后,这支队伍成功将反贼苏峻、祖约斩杀,而战功显赫的毛宝也在朝廷论功行赏后被任命为封州陵开国侯。
而毛宝的功绩,哪怕是如今也被清漾村村民们称颂。
虎父无犬子,毛宝的孙子毛璩也曾是行军打仗的好手。
他也曾凭借自己的卓越战功获得了乡公的爵号,并被朝廷赐予了封地信安。自此,信安成了毛璩家族的大本营。
那么,毛泽东是否与当时的毛璩家族有关联呢?
这要探究起来很是不易,毕竟在我国古代天灾人祸时有发生,想要找到记载详细的族谱很是困难。
但是,在1999年一位已经离休的工作人员在江山市档案馆协助工作时听说了一件大事:“一位毛氏后裔想要出售祖传的《清漾毛氏族谱》。”
要知道这位工作人员名叫毛永国,他便是清漾毛氏后裔之一,算起来是毛宝的第57世孙,所以他对于这件事尤为关注。
奈何其囊中羞涩,根本无法自己一个人将毛氏后裔祖传的《清漾毛氏族谱》买下。
于是他迅速上报档案馆馆长徐永焕。
但是,当时的档案馆也并没有充足的经费“吃下”这部极具收藏价值的族谱。
只能继续上报到分管档案工作的江山市副市长何蔚萍。
所幸,何蔚萍对此事很是重视,她迅速找到江山三江互感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赛春拉赞助,在钱到位之后,迅速将《清漾毛氏族谱》才得以入藏江山市档案馆。
就这样,这部极具收藏价值的族谱于江山市档案馆“安顿”下来。
随后在郑艮安、毛永国等人的参与下,毛氏共111代的世系衍脉图跃然纸上,江南毛氏的始祖与江南各地毛姓的渊源关系也被罗列出来,此事人们赫然发现,清漾村很可能是可能是毛泽东祖居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2001年,在得知国家档案局向全系统发出通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世界记忆工程的范式,开展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申报工作时,江山市档案局立刻做出反应,将其收藏的《清漾毛氏族谱》迅速提出申报。
在季羡林、戴逸等专家的评审下,江山市申报的清代《清漾毛氏族谱》文献通过评定,成为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第一批文献。
既然《清漾毛氏族谱》给了大家毛泽东很可能是清漾毛氏的后人的推测,身为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来到清漾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毛太华的迁徙之路
依据毛氏族谱记载,在元朝末年,其先人毛太华参加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一路披荆斩棘,立下了不少战功。
随着元灭明初,毛太华开始了从江西到云南澜沧卫的远征,此时的毛太华凭借军功成为当时军中的百户长。
其实,自北宋开始,江西的发展势头很是强劲,不但诞生了如欧阳修、王安石等能人,还有很高交通、经贸水平,一时间风头正盛。
然而,再富裕的省份依旧无法抵挡战火的侵袭,于是,在元末明初,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拉锯战之下,江西被战火洗劫,百姓生不如死。在朱元璋当政之后,以“寓兵于农,屯兵实边”的政策,将江西一带的人民迁徙来到云南。
一边招募民众来云南耕地,发展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将远征军拉到云南戍边,即历史上的“洪武调卫”。而毛太华正是当时戍边的军人之一。
随着战事的逐渐平息,再加上澜沧卫设有军屯,毛太华于澜沧卫中安了家。他在此娶妻生子,于云南境内扎下根来。
经研究,此处的澜沧卫地区属于如今的江地区永胜县。
根据历史学家探寻,发现确认毛主席的先祖毛太华留在这里的另一个原因便是此处的的毛姓人口相对来说是非常多,比较有归属感。
就2000年2月来说,永胜境内的毛姓人口超过3000人,是当地全县汉族总人口1.25%。既然毛太华留在永胜县娶妻生子,为何又有韶山毛氏的出现?
原来,毛太华在当地娶妻生子之后,从未放弃过落叶归根的信念。
而且,其妻子王氏是彝族人,当地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让毛太华愈发想要回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家乡。
而且,此时云南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长江以南一线的人口逐渐开始回流,此时的明朝政府又开始号召当时来垦荒或者随军的返回故土。于是毛太华动了回故乡的心思。
但是,在明朝严苛军户制度下,毛太华想要顺利回乡谈何容易?因为明朝规定:“上一辈的军户地位可以由自己的子孙继承,但如果自己家人没有留在这里,那么他们的军户就不再受到官府保护。”
所以,毛太华想要返回故土,就必须留下两个儿子。而其二子、三子成了毛太华留在永胜的孩子,他同妻子、长子、四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其实,一开始毛太华回迁的目的地在江西,然而因为中途变故,毛太华一行人留在了湖南。
根据《毛氏族谱》记载,在明成祖时期,毛太华带领家人家迁到湖南湘潭。这其中涉及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湖南湘潭比原来的毛太华的故土江西要近得多。
另一方面,在返回故土的过程中,毛太华一家要经过湖南,从亲身体验中毛太华发现此处的居住条件比原本的江西老家要好得多,不如就此定居。
于是,毛太华一家人留在了湖南湘乡,成了韶山毛氏的奠基者。
虽然毛太华这一支最终并未回到江西吉水,但是韶山毛氏依旧与吉水毛氏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家谱《源流记》记载,在清朝康熙帝在位时,江西吉水的毛氏宗族曾带着族谱来到韶山寻亲,并邀请韶山毛氏的后人前往江西认祖归宗。
当时的韶山毛氏因为“路远年荒”等经济原因并没有去成,但他们对于韶山毛氏与吉水毛氏“西接西江”的关系是分外认同的。哪怕湖南与江西相隔千里,这层血缘关系依旧是无法忽略的存在。
当时,由于当时家族修订族谱只能依靠家族内部的老人们口耳传承,世系记忆会随着了解一些了解的老人一起消失,虽然其中的故事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对于还原当时事情的真相,依旧有莫大的帮助。
随后,《韶山毛氏族谱》也开始修订。而关于毛太华从江西吉水到云南永胜再到到湖南韶山的记载才愈发多了起来。
在《韶山毛氏族谱》中曾了一个叫做“毛家湾”的地方,位于云南八大高原湖泊之一的程海附近,是毛太华一家与当地土著曾共同耕作生活的地方。
在毛氏宗族的老人们的回忆中,当时的毛家湾人杰地灵,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种植,是永胜毛氏当之无愧的发祥地。
如今在湖南湘潭的毛氏宗族依旧承认自己是从毛家湾中迁出来的,他们不但与毛家湾的毛氏后人认过亲,还一直保持着往来。
三、近代毛氏家谱
在近代的毛氏家谱上也有毛泽东与其祖父辈开始的详实记载。
毛泽东的祖父于道光年间出生,名叫毛恩普。毛泽东的父亲出生在清朝同治年间,名叫毛贻昌,婚后育有5男3女,仅仅三个男娃顺利长成,年龄最大的便是毛泽东。
虽然毛泽东其实是毛贻昌夫妇名义上大儿子,其实并不然。因为在他之前,毛贻昌夫妇还曾育有两个儿子,但由于种种原因早早夭折了。
甚至为了毛泽东不再重蹈覆辙,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便为他拜了后屋的一个神庙前的石头作为仙娘。
再加上“伢子”是湖南人对于小孩子的常用语。所以,“石三伢子”成为毛泽东的小名也不无道理。
四,毛氏族谱流传
其实,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族谱并非少数,毛氏族谱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并非仅仅是因为毛泽东的伟大事迹。
研究族谱的学者总结,有很多家谱大多旨在炫耀自己祖上的丰功伟绩,既不写实,也不具备什么参考意义。
毕竟,把一些不属于本家的事迹写进族谱,妄自攀附,不惜编造内容,只是为了所谓的名扬千古很是令够人不耻。诸如此类的族谱并没有什么流传意义。
而《毛氏族谱》则不然。
一方面,毛氏族人本着尊重客观事实的坦诚态度编纂《毛氏族谱》,他们严格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脚踏实地地书写《毛氏族谱》则,其目的并非想要光宗耀祖、流芳百世,而只是在朴实地记录时代变迁之下的毛氏族人的发展罢了。
所以,《毛氏族谱》的价值非但体现在研究探寻毛泽东的先人之上,还为之后的修谱者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虽然,自从毛氏家族迁到韶山之后,自明朝至民国时期,无一人当官,只是以务农为生。但是,我们毛氏族谱中“族规”、“家训”等字眼依旧清晰可见。
而且,其中的内容并未敷衍,不但包含很多方面,而且在篇幅上也较为齐整。
哪怕是相关规定有了变化,需要续修,也从未敷衍,不但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而且会考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理有据地修订其中的体裁和内容,一切以族人的接受能力优先。
而《毛氏族谱》中保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比如孝亲敬友、端正品行、祭祀祖宗等,哪怕是如今的21世纪依旧有流传、践行的必要。
而正是有如此优秀的家庭教育,毛主席才能成为唤醒新中国的太阳!
毕竟,从小接受《韶山毛氏族谱》的教育的毛主席,品德修养方面,继承了优良的家风。
学习能力方面,刻苦且懂得不断深入社会进行实践,为了打破封建文化的牢笼,带领落后的中国社会走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建立的“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人民共和国,持之以恒地努力!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能从毛氏家谱的发展中获得点滴启发。
我国的宗族文化并非是全然的封建糟粕,良好的家训,是良好家风的前提,只有立身正,才能让家族从根源上发扬光大,而家族与个人的发展又何尝不是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