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岳”,自然想到中国名山五岳。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唯独北岳恒山,有古今之分。提到北岳恒山,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山西省浑源县境内建有悬空寺的那座北方名山。然而历史上的北岳恒山,也就是现在说的古北岳恒山,确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阜平和涞源三县交界之处,其主峰是大茂山。难道山还会漂移吗?非也。清朝初期,清顺治十七年(1660),“移祀北岳于浑源”这是顺治帝的御批。为什么要移祀于山西浑源呢?
《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四岳各如其方”。可见嵩山之所以为中岳,是因为华夏文明起源起源于河洛,其他四岳是按以中原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确立的。明朝,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朝廷内部开始兴起一阵将北岳从河北曲阳移到山西浑源的争论。主要理由便是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该在都城的北方,但是河北恒山却位于北京的南方,于方位不符,而山西浑源正好位于北京的西北方。然而五岳的名分自古有之,不应随意更改,况且历史的朝代都有“改都不改岳”的先例,比如秦的都城在咸阳,唐的都城在长安,都位于西岳华山以西,但并没有因此而移西岳。因此这样的争论在明朝内部持续几十年,最终明朝万历年间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祭祀北岳的活动仍在河北曲阳的北岳庙中举行。
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科再次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一致,仍是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该在都城的北方,但是河北恒山却位于北京的南方,于方位不符,而山西浑源正好位于北京的西北方。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今河北)时的政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