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游览故宫的时候,很多人陶醉于故宫建筑精美的艺术之中。当看到朱红色大门上的一个个“疙瘩”时,是不是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这样的道具,而且在全国各地的高门大户之中同样有这种“疙瘩”,陌生的是,别说现在,就连祖辈们家中的大门上都没有它们。
其实这个“疙瘩”是有名字的,它叫做“门钉”。达官显贵家中的大门,往往要比普通人家的气派得多。门太大了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那就是无法找到这么大的树制作成整板,在当时也没有复合木板的工艺,只能用几块木板拼接起来。
在拼接的时候,就需要有钉子固定,讲究的还需要在木板中凿空穿绳,可以更为坚固挺直,也更为耐用。此时的钉头裸露在外面,既不美观,也容易伤人,所以就尖圆形木橛套起来。据说最早是由鲁班发明的,后来由墨子加以改进,并称之为涿弋。
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使用木质的太容易损坏,于是逐渐被铜质的所取代,从此演变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门钉。
门钉本来是实用主义的产物,一定是大门才会需要的,平民百姓的家门寒酸,根本用不着,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家为什么没有门钉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是在清朝的时候,门钉居然莫名其妙又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是因为门钉被发明出来后,本来没有特别的含义,但在等级制度最为森严的清朝,统治者将他赋予了更重要的内涵。他们认为,金光灿灿的门钉,能够彰显主人的尊贵。因此,在清朝时规定,只有皇宫的大门之上,可以横九路、纵九路地钉上81个门钉。
为了满足宗室和其它达官显贵的愿望,清朝又同时规定,亲王可以七路乘以九路钉上63个门钉,王府大门上可以七路乘以七路钉上49个门钉,爵位越低,依次递减。至于平民百姓,则更是在制度上就已经禁止使用门钉了。这是因为九这个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九五之尊才能使用的,而其他人不能僭越,便只有逐级递减。
那么回到文章的题目,故宫之中的门钉,为什么不能随便乱摸呢?原因是在清朝的时候,就流传两个说法,一是说在故宫之中,门钉蕴含着帝王的霸气,可以祛除百病,二是说摸“门钉”有人丁兴旺的意思。因此,据很多清人的笔记记载,在当时皇宫特地允许京城的百姓,在正月十五那天到正阳门摸门钉,以此沐浴浩然正气,祈求多子多福。
这些说法一直流传下来,再加上好奇心,以至于故宫的游客都要用手摸一摸。要知道,故宫名气太大,现在已经采用限流的方式,每天只允许八万人次游览,即使这样,也让古建筑不堪重负。每人摸一摸门钉,一年3000来万的游客数,不知道这些门钉还能存在多久。因此,故宫管理机构果断将门钉用玻璃罩进行保护。
其实,所谓摸门钉就能祛除百病,多子多福的说法,完全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要知道,就在紫禁城生活的清朝皇帝,到了末代的时候,从同治到溥仪,连续三代都没有生育能力。自同治皇帝在1856年出生到1924年溥仪被迫离开故宫,这座富丽堂皇的殿宇近70年没有婴儿出生,又谈什么多子多福?
至于说祛除百病更是无稽之谈,同治只活了21岁就驾崩了,而光绪也是常年生病,连慈禧都没能熬过。所以,这些传说不仅没有事实依据,而且还相当不可靠。对于故宫的文物,欣赏就好,不必穿凿附会太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