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园林)
龙潜福地 槐之亦怀
——记雍和宫古槐
国槐是北京的特色,因其具有耐寒、抗旱的特点,适应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加上树形壮美、生长快,故栽植广泛。自元代起国槐就是北京行道树中的当家树,树龄在数百年至千年的国槐现如今在北京常能看到, 在京城古刹雍和宫内,便有这样一大景观。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28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并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成为清朝中后期中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藏传佛教胜地的历史,成为连接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区的纽带与桥梁。
雍和宫是"龙潜福地"。乾隆皇帝诞生于此,称之为“跃龙真福地,俸佛永潜宫”,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同等规格。
这“龙潜福地”庭院深深,古槐参天。古槐与古建相呼应,基本呈对称形栽植。细观之,最粗的一株在雍和门西侧,已有300多年,属一级古树。古槐苍老遒劲的枝干,浓绿的树叶,斑驳的树鳞,似乎诉说着这里多年的变迁。数株古槐活灵活现,各具身姿,或伸出枝条迎请来客,或弯下腰身作鞠躬状,或威然伫立,像一名名侍卫守护者古刹,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季变换,花开时节,微风徐来,吹拂阵阵令人陶醉的淡雅香气。黄白的槐花层层叠叠布满树冠,丛丛绿叶遮挡住阳光,遮起片片清凉。待槐花渐落,豆绿色的嫩槐米成为主角,鸟儿欢悦其间,啼唱勃勃生机。金秋的阳光洒满树冠,松鼠在枝叶间随着飒爽的秋风欢舞,那是因为作为它们越冬的口粮——槐米已然成熟。雪后,褐色的树干托着碎琼,给冬日的雍和宫增添一抹剔透的厚重。
三百余年里,古槐就这么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历史辉煌铺满墙宇,华夏民族的信仰映入佛尊,厚重隽永的文化刻在石碑。古槐一一存进年轮,岁月无声,却像吹响的长号、海螺,还有那和鸣的鼓音钹音交织在一起,摧枯拉朽般响彻天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雍和宫视察,对僧人生活、寺院管理给予极大关怀。国家两次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
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2月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95年,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
岁月的长河默默流淌,朗朗的诵经声中,人们在这里接受心灵的洗礼。雍和宫也带着自信的豪气,努力追赶着现代的脚步,显露出新时代宗教寺庙的活力与才华。在这条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古槐是生机勃勃的主力军,是雍和宫中最靓的生态风景。
近年来, 东城区园林绿化局 为保护这些活文物花了很多心血,对古槐精心养护、复壮,使其充满了生机。 茂盛的枝叶犹如伞盖,皴褶树皮更显沧桑,裸露的树根蜿蜒交错。棵棵古槐映衬在这黄瓦朱壁、飞檐峰脊的殿宇间,犹如今日之中国,宏大、厚重与和谐。
雍和宫,从雍亲王府的“龙潜福地”到今天的佛教、旅游胜地,弹指间时光飞逝。回首雍和宫的参天古树,依然静穆如初。 古槐望着络绎不绝的香客游人不禁叹道: 生逢盛世,即是永恒!
-End-
撰稿:孙韬
审核:李亚锦
编辑: 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