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桐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千百年来,人类都有一种寻根溯源的情结,努力找寻祖上出生地,我们终于发现是从山西洪桐洞大槐树发源地而来的。自然界动物都有天生的探究出生地的本能,比如鱼儿总是不辞万里逆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那么我们又是怎样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祖国各地的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下面就让“读春秋”为你一一道来。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那么,人们居住的好好的,为何要迁移呢?其实这有历史背景和原因,说清这一切还得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地英雄揭竿而起反抗暴元的统治。主要有张士诚、陈友谅、刘福通、郭子兴、朱元璋、徐寿辉等农民起义。有战争就有攻城掠地,抢劫杀人,加之天灾水、旱、蝗、疫等,双重影响致使十屋九空,赤地千里。
后来朱元璋在所有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消灭异己,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天灾、兵乱、杀戮,留给他的是人烟稀少的大地。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地多是无主之地,屋是空无一人之屋”。鉴于此,朱元璋于是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垦荒的战略决策,这就是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移民的原因。
太祖朱元璋开始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朱元璋驾崩,朱棣不满当时侄子皇帝朱允文的削蕃政策,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朱棣夺其侄朱允文江山,面对如此情形,朱棣又有了永乐迁民之举。这就是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始末。
元末明初是个动荡的年代,但有个地方仿佛被战争遗忘了,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几乎很少波及到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因为比较安定,大批难民又争相恐后的涌入山西,使山西人口十分稠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决定,从山西开始大量移民。
根据《明史》记载,移民范围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明初山西移民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集结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这次迁徙涉及869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当初从洪桐县迁出时,没人愿意去中原荒芜之地,于是,官府想出一个办法,他们贴出告示:凡是不愿迁到中原的,三天内到县内那棵大槐树下集中,愿意迁移的,在家等候通知。公告一出,洪桐县百姓争先恐后地来到大槐树下,兴奋地等待好消息。当时,百姓站着密密麻麻一大片,共有10万人之多。不料,官府突发命令:大槐树下这10万群众将迁往中原,恢复中原生产,不得有误。
正是这10万人,背负行囊,扶老携幼,千里迢迢奔赴中原地区帮助恢复生产,临走前,我们的祖先满怀深情回望那棵大槐树,希望大槐树保佑他们这次迁移能顺顺利利,一路平安,希望大槐树保佑他们在中原能落地生根,儿孙满堂。
在这次迁移中,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在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苍苍野茫茫。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次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这词到现在慢慢变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到现在这词依然使用,说明山西洪洞县移民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我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山西洪洞县,那棵大槐树至今还在,它见证了我们祖先生存的轨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去探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