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武川县:91名“名誉村主任”返乡创业
“坝顶村乡村旅游项目按照果蔬采摘区、动物园区、餐饮住宿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划建设,目前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进入装修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协助赵喜才加快工程进度,争取尽快开业。”在返乡创业人员——“名誉村主任”赵喜才投资建设的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楼下,坝顶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德华介绍说。
近年来,武川县委创新农村人才引进机制,由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负责联络当地外出务工及工作的各方面人才贤士,以乡情为纽带,以“建设家乡、支持家乡”为主题,开展经常性的互访活动,把乡贤名士聘请为“名誉村主任”,激励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家乡乡村振兴事业。县委政府“筑巢”,吸引各方面人才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全县已聘请91名“名誉村主任”。
“坝顶村乡村旅游项目投资500余万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2000平方米、阳光大棚2000平方米,种植各类果树160亩,与村党支部共同打造了芍药花观赏园。项目直接带动13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不仅帮助村民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也为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型。”坝顶村党支部副书记范斌说。
包含赵喜才在内的91名“名誉村主任”,利用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在家乡广阔的天地大显身手。11名“名誉村主任”已经在家乡进行了投资,28名“名誉村主任”表达了强烈的返乡创业意愿,52名“名誉村主任”帮助家乡开展了产业指导、公益捐助、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等工作。
“多亏杨书记主动找上我,给我介绍了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介绍了家乡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对返乡创业者的支持,这才让我下定决心回乡投资。”在外摸爬滚打10多年,目前已是国内某大型集团公司高管的赵喜才心怀感激地说。
“坝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德华自己就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他利用在外务工经商多年的经验,主动返乡创业,经过培养锻炼,已成为我们乡村党支部书记的佼佼者。”武川县大青山乡党委书记刘建业介绍:“杨德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牵头筹集资金,建设水浇地、修建自来水、建设砂石路,开办农家院、发展庭院种养殖,开发乡村旅游,创建易农购电子商务公司……他用一言一行诠释了诚信和担当,树立了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多年来,武川县对投资创业的返乡成功人士,尽可能给予优惠政策,帮助项目建设落地,实施见效。对有能力、敢担当、作风实、品德高的农村党员队伍和致富带头人积极进行培养,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提升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富能力、领导能力。
春潮涌动千帆竞,百舸争流恰逢时。在近百名“领头雁”的带领下,武川县乡村振兴事业新一轮真抓实干、大干快上的热潮已然形成!
察右中旗:强化机制建设织牢兜底之网
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察右中旗紧紧围绕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创新方法、强化措施,进一步织密编牢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之网,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同频共振,联动机制聚合力。将部门联动作为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先手棋”来抓,强化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对全旗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会商,梳理前段工作进展情况,分析研判存在问题和短板弱项,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法,强化相关部门间的综合统筹和协调运作,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平稳、精准高效运行。与此同时,大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民政牵头,协调运作,实现相关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多向发力、互动互补,有力提升联动效应。
动态管理,监测机制常态化。在推进兜底保障工作中,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导向,以衔接和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找准契合点,抓准着力点,积极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对不能依靠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有返贫风险户、边缘易致贫户、家庭收入骤减等重点对象,分类建立台账,实行线上线下双向监测,将数据比对与入户摸排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救助对象,精准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仅2022年以来,全旗共摸排发现重点人员4286人,新纳入低保1084人,特困供养人员128人,实施临时救助3074人(次),共发放救助金325.8万元。
规范运行,制度机制公正化。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城乡低保对象综合认定办法,大力夯实低保家庭和特困供养人员认定体系,推行统一量化测算、统一标准核算、统一口径计算的“三统一”制度,有效提升了低保认定的规范性、真实性和精准性。同时健全主动救助、公开公示等系列化制度,确保对象精准兜住底,机制完善兜牢底,分层分类兜好底,让兜底保障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动力。
丰镇市:“精准滴灌”为干部“续航赋能”
自全区组织工作“揭榜领题”启动以来,丰镇市坚持把推进“持续提升干部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项目破题解题作为重中之重,从抓实抓细干部教育培训入手,大力实施干部队伍铸魂提质工程,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坚持精准施教,“夯基赋能”破解干部本领恐慌。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档案,详细记录科级以上以及入库优秀中青年干部基本情况、专业特长、现任职务及参训情况,全面分析干部培训需求,因需施教、按材施教。聚焦抓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持续提升干部政治能力、抓经济发展能力、专业化能力、处理急难险重问题能力等“4种能力”,通过调研座谈、征求意见了解掌握干部个性需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让学员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按照“分类分层、全员覆盖”原则,将培训对象细化为科级干部、换届后新任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优秀中青年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务骨干6个类别,分类设置、精准培训。上半年,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8期,培训干部670人次,研讨交流476人次,实现教育培训规范有序、全员覆盖。
突出靶向发力,“领学帮带”锻造过硬师资力量。着眼解决师资力量较薄弱问题,建立“高校专家教授+本土专业教师+各领域业务能手”专(兼)职师资信息库,定期邀请1批知名院校、上级党校(行政学院)专家教授来我市进行理论授课、政策解读。针对性吸纳1批具有一定学识且工作经验丰富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离退休老干部为学员手把手、面对面讲市情、作宣讲。大力培养1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担当作为好干部、优秀企业家进村、进社区、进机关现身说法、交流经验,一定程度改善了市委党校师资力量不足和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上半年,累计邀请7名党委(党组)书记、3名离退休老干部、16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以及9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深入基层讲党课、传经验、话不足,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注重资源整合,“守正创新”改善传统思维模式。结合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导向和现场教学设计原则,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为主题主线,重新整合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研学培训基地等各类场地资源,打造一批涵盖“基层治理”“红色资源”“警示教育”“产业发展”“示范服务”等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形成以市委党校为核心、各个现场教学点为支点的现场教学矩阵,在培训中开展重走初心之路、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红色故事等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激活党员红色基因。今年以来,累计有5600多名党员、干部到教育培训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乌达区:推广“防贫保”织牢防贫“保护墙”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乌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防贫保险普惠性、保障性、公益性、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扎实落实防贫保险政策。
构建长效机制,筑牢最终防线。“防贫保”是化解农区常住人口致贫返贫风险,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最后一道防线,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乌达区围绕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积极构建政府、保险公司、农区居民共同参与的防贫保障长效机制,防止农区人口,特别是边缘易致贫户,以及主要因灾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收入大幅缩减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发生致贫返贫。
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到户到人。为扎实推进“防贫保”政策宣传动员工作,各驻村工作队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乌海市分公司深入农区开展宣传动员工作,逐户入户走访,认真讲解“防贫保”政策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政策、保费补贴、保险标的、理赔标准、理赔流程等,并发放政策告知书,确保“防贫保”政策宣传到户到人。
提高农户意识,降低返贫风险。通过宣传动员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农户对购买“防贫保”思想认识,切实提升农户对购买“防贫保”防范化解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致贫风险的积极性,还为降低农区常住人口致贫返贫风险,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筑牢坚实保障。
来源:信息采编中心
责任编辑:赵慧阳 陈媛
统筹终审:高凤义
扫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