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世界上那些“奇葩建筑”,你也许会想到这种土味建筑👇
天子大酒店&“飞天之吻”
这种建筑,常见于吐槽视频中,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只能感受到逼人的土气。
不过,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可爱,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日本大阪,太阳之塔
霍尔木兹,彩虹聚落
捷克布拉格,跳舞的房子
👉滑动查看
拥有好几张“脸”的白色巨塔,长得很像美妆蛋的聚落住宅,以及歪歪扭扭的舞蹈房子,怪则怪矣,却称不上丑与土,反而能激起观者的好奇:这样的建筑,究竟为什么会被设计出来?
庞大而沉默的建筑,实在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又最易被忽略的物体之一,虽然我们终日在各种不同的楼宇中穿梭、行动、休憩,却常常忽视了建筑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它们 不只是为人类遮风避雨的钢筋水泥,也是融合艺术与实用性的艺术品。而在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或密集的小区房屋之中,我们似乎也会忽视建筑的多样性,忘记世界上还有很多奇妙的,惊艳的建筑。
《喧闹的远方:当代建筑22讲》
所以我们急需一部能帮我们看见远方的建筑史。《喧闹的远方:当代建筑22讲》中汇集了跨6大洲20多个地区的全球当代建筑实例,浓缩了当代建筑发展史,又突破了西方中心视角, 重新看见日本、拉美、西亚、非洲等不同地区的各种建筑,讨论了不同地区间建筑的想法从哪里来,又最终指向什么,以及当代建筑与天(时代)、地(空间),人(社区)的纠缠与牵连。 今天分享几种有趣的建筑及其设计背景,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完成一场纸上旅行。
01.
好怪!再看一眼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光华路办公区)
📍中国北京,2002
🧙♂雷姆·库哈斯/OMA
总被吐槽「大裤衩」
21世纪,一个备受中国民众瞩目的建筑现象,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史无前例的超大型建筑。受到中国经济繁荣和大家渴望国家地位提升的影响,各级城市都建造了体育馆、歌剧院、博物馆以及政府办公大楼。当代建造巨型建筑的浪潮,可以归于两个主要原因:中国有对“大”体量建筑的需求和受当今国际化影响产生的“毕尔巴鄂效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都是此类现象的集中代表,这些盛会给了中国展示其强大实力和执行力的机会,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别希望通过引进国外建筑师来展现超现代性和先进性。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光华路办公区),以及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等设计的国家体育场,都显示了这一点。虽然外国建筑师的拥入给中国建筑带来了积极影响(例如,向中国建筑师介绍成熟的建筑设计思考、标准化设计方法和建造技术,以及为许多中国城市营造都市建筑文化氛围), 但是这种“巨大建筑”带来的浪费,在各个城市愈演愈烈,现在也导致人们隐隐的担忧。中央电视台总台大楼楼顶的“悬臂”距离两座斜塔的跨度达到70米,此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连续循环”的意向。
🏠跳舞的房子
📍捷克布拉格,1992—1996
🧙♂弗兰克·盖里
灵感来自百老汇明星
曾险遭拆除的世界知名「奇葩建筑」
在布拉格的跳舞的房子项目中,盖里假借对两个元素戏谑的表达,用隐喻的手法重新解释了舞蹈这个主题,将它放进历史的语境中,让它支撑起一件现代版的巴洛克艺术品。 盖里向表现主义风格的转变,标志着他开启了后期风格,因此,这个时期起始的时间,事实上远远早于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建立。
跳舞的房子局部
这样的作品还有维特拉设计博物馆,该项目中,建筑物都是对一个雕塑进行变形而构成的,它们形状扭曲,组合形式与他早期的设计手法有明显区别。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德国魏尔
在盖里的描述中,他始终用的是与哈迪德区别不大的一种语言,身兼艺术家职责的建筑师始终牢牢掌握着决策过程,遵循手艺人靠直觉工作的方法,但是,他所用的工具大不相同——从那些能剧烈撕开现场的工具,变成了幽默的手艺人道具。这个手艺人经常会借助自己的偏好(例如对鱼形的偏好)为他的作品带来生机。
🏠康比静默礼拜堂
🧙♂ 基莫·林图拉、尼可·斯罗拉、米科·萨曼宁(K2S)
📍芬兰赫尔辛基,2012
赫尔辛基的「大木桶」
闹中取静的安宁之地
@Marko Huttunen
通过运用精细制作的特殊材料和策略地使用光线来展现文化价值与传统,这一观念体现在四个近年建成的宗教类建筑作品当中。2012年建成的赫尔辛基康比静默礼拜堂由K2S事务所的基莫·林图拉、尼可·斯罗拉、米科·萨曼宁共同设计。它形似一只大碗,室内的间接采光来自上部的屋顶。木材仍被设计者作为主要材料使用,旨在让室内空间在体验上区别于康比街区忙碌喧嚣的都市商业环境。
礼堂内部
芬兰建筑师持续探索了包括在特定文脉中的材料、结构和细部做法的建筑原则。坎塞米奇木瓦教堂、维基教堂、圣亨利基督教艺术小教堂和康比静默礼拜堂,都是芬兰建筑历史的延续,也都是对1763—1765年建成的佩塔雅维西教堂的致敬——这座古老教堂是传统芬兰木教堂建筑的范例。阿伦·科尔库洪敏锐地指出: “对传统的接受,某种形式上说,就是建筑含义的条件” ,“地域主义的教义是基于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可称作‘本质主义模型’。按照此模型,所有社会都应当包含一个核心或本质,必须被发掘和妥善保护。这一本质,存在于当地地理、气候以及对当地自然材料的使用及转换的习惯当中”。
芬兰建筑的历史,就是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不断的论证过程。建筑历史学家丽塔·尼库拉代表与她同时代的芬兰人指出,“因为我们在外围,我们可以随意采纳通过不同渠道、从主要文化中心而来的创新想法,并进行混搭,只要我们感觉其适合自身的独特需求”。芬兰建筑师仍将参考他们的文化传统,在当今全球化的实践中创造出与传统紧密联系的建筑特色。
02.
电影里的那些未来感建筑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961—1992
🧙♂克洛林多·特斯塔、弗朗西斯科·利布里奇、艾丽西亚·卡扎尼察
粗野主义风格代表作
《银翼杀手2049》灵感来源之一
@Cemal Emden
在阿根廷,生于意大利的建筑师克洛林多·特斯塔及其同事,开启了粗野主义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设计试验。特斯塔早期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金融中心区的南美洲伦敦联合银行总部大楼(1959—1966)。它位于一处狭小街道的转角,其独特的多孔混凝土框架构成了空心砌块结构,并延续了原有的城市构造。
1961年,建造银行总部大楼的同时,特斯塔与弗朗西斯科·利布里奇、艾丽西亚·卡扎尼察合作设计了新的国家图书馆。在克服了错综复杂的官僚主义和政治上的障碍后,这栋建筑终于在1992年竣工。接着,关于这栋建筑的赞美和争议也随之而来。
@Cemal Emden
就像雅典卫城矗立于卫城山丘上一样,它以一个含有全景阅览室和主要办公室的悬臂式建筑结构,营造了一座带有遮蔽的广场。广场不论是在空间还是在视觉上,都面向环绕四周的公园坡地展开,而坡地又朝着城市与河口的方向逐渐下降。许多细部设计和小型雕塑元素,对这栋有着明显对称性和纪念意义的建筑进行了补充,使得该建筑能适应不同尺度和功能的需求。
🏠海湾城
📍阿联酋迪拜 ,2006—
🧙♂雷姆·库哈斯/OMA
“阿汤哥”玩过命的地方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就在这里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这样认为:迪拜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迷恋或蔑视,也许正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以全球性中心为目标建造的城市,并且是其中最极端、最不受限的例子。雷姆·库哈斯不仅参与了迪拜的建筑冒险,设计了超大、超密集的海湾城(总面积1.4亿平方米,容纳 150万人口)总体规划,而且,他以迪拜为参照将世纪之交的全球建筑状况进行了理论化总结:
"迪拜海湾是当前疯狂的现代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如果想见到世界末日,你可以将迪拜看成我们所知的建筑和城市的结局;或者乐观一点说,你可以在海湾出现的新兴事物——已建和已提案的项目——中找到新建筑和新城市的开端……湾区不仅仅重塑了自己,也重塑了世界。"
迪拜是一个摩天大楼云集的城市,“阿汤哥”汤姆·克鲁斯拍摄《碟中谍4》的时候就攀爬过哈利法塔:
《碟中谍4》
SOM设计的哈利法塔(2004—2010)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大楼(828米),为这个城市增加了一个新纪录。大楼的高度是对结构工程学的极大挑战,解决方法是在156层以上用创新的薄六边形混凝土芯代替钢材,并采用螺旋形的缩退式屋顶平台。大楼的入口从安检处开始只能坐车进入,建筑在设计之初的立意就是公众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却无法轻易进入。在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它都隐藏在迪拜潮湿的薄雾之中。 后现代主义对文化身份的迷恋并未被抛弃,官方声称大楼的设计灵感来自一种当地的沙漠之花。
🏠中银舱体大楼
📍日本东京, 1972
🧙♂黑川纪章
泡沫经济时代
思考住在胶囊里的可能
@Bertrand Benoit
1960年5月,日本建筑设计师通过在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正式登上世界舞台。这次大会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设计师。会议期间,包括黑川纪章和菊竹清训在内的一群年轻建筑师宣布成立了“新陈代谢派”,并宣传他们的“有机主义超级建筑”的概念。这个流派的创始人包括:建筑师大高正人、菊竹清训、黑川纪章,记者兼评论家川添登,工业设计师荣久庵宪司,平面设计师粟津洁,还有后加入的建筑师槙文彦和大谷幸夫。
中银舱体大楼局部及内部
新陈代谢派对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所代表的现代主义正统持批评态度,他们提倡一种更有活力的有机手法,让城市结构和建筑结构可以大量吸纳临时、可替换的构件。这次大会后,丹下健三公布了富有创意的“1960东京湾计划”。这是一种细胞状结构,连接了现有的市区构架,并将它延伸到东京湾。借用生物学上的比喻,这一计划表现的是“放射状的细胞体进化成了脊椎动物……”1961年3月,《1960东京湾计划》一书出版,其主旨就是“将放射状的向心系统转化成一个线性发展的系统”。
尽管20世纪60年代有很多极具想象力的城市开发计划未能实现,但很多单体建筑却得以完成。丹下健三在山梨文化会馆(1967)项目中,实现了对巨型空心和开放板式屋顶的表达。新陈代谢派的作品还包括菊竹清训的“天空住宅”(1958,带有一种名为“移动巢”的可替换居住单元)和Tōkōen宾馆(1965),还有黑川纪章的拼插式建筑中银舱体大楼。
03.
这些材料也能用来盖房子?
🏠沙袋棚屋
📍伊朗阿瓦士,1995
🧙♂纳德·哈利利
当「沙袋」成为住宅
关于传统设计技术的一个更成功的案例,出现在伊朗建筑师纳德·哈利利(2008年逝世)的作品中。哈利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走遍伊朗,学习了古代建筑技术并因此而闻名。他运用泥土、水、空气、火等传统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设计手法。他的关注点是以黏土为建材,避免因使用木材而砍伐森林,或因生产钢材而消耗化石燃料。由于用的是现成的可再生材料,哈利利在伊朗的两个主要项目中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都降到了最低。它们分别是德黑兰南部的一所小学(1980)和阿瓦士的沙袋棚屋(1995)。修建小学时,哈利利运用的是被他命名为“吉塔凡”(Geltaftan)的手法——土制结构被当成一个窑洞烧制,最后形成一个单体居室。而他修建的沙袋棚屋(第9届阿卡汗奖获奖作品)采用的是现场用泥土灌装的沙袋,即被他称为“沙袋系统”或“超级土坯”的建造手法。
这些先锋建筑师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新一代建筑师,后者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开始就实践了类似的技术手段。尽管哈利利在伊朗国内的作品十分稀少,但他的文章却在伊朗建筑师之间广泛流传。他的著作自80年代后期起被译成波斯语,成为伊朗各地建筑学院学生的灵感源泉。法哈德·艾哈迈迪设计的迪兹富勒文化中心(1995年竣工,曾获阿卡汗奖提名)似乎就是受了迪巴的舒什塔尔新城的启发。这个文化中心包含市场、茶馆、清真寺、图书馆、视觉艺术与工艺学校、美术馆、电影院和景观庭院,全面应用了伊朗南方建筑的形式,有着伊朗南方建筑的功能。传统的集风口有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循环,地下空间为炎炎夏日带来了一个放松、清凉的室内环境。
这些曲线或双曲线的薄壳结构由拱门、穹顶和壳体构成,援引了本地区古老的泥砖建筑形式。这些建筑用铁丝网加固,用以对抗地震;形状符合空气动力学,能抵御台风;而沙袋能抵御洪水,内部填充的泥土又能防火。这样的结构特别适合临时住所,因为不仅造价便宜,而且技术不熟练的工人也能快速建成,总体上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系统。
🏠大地之舟
🧙♂迈克尔·雷诺兹
📍美国陶斯
用「垃圾」建造的房子
绿色、自由、可持续
迈克尔·雷诺兹的激进作品试图拓展住宅设计的边界,用了一些非传统的再生材料,如汽车轮胎、铝罐头盒和回收玻璃瓶。而且,他的建筑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对当地资源实现了全面利用,实现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被动和主动技术之间的转换,光能发电也得以实现。他的“大地之舟”是完全独立的单元,标志着一种“自由精神”,不同凡响又极具本地特色。
单体的大地之舟曾在世界各地被建起来,很快发展成了小型社区,遍布于新墨西哥州北部,通常坐落在远离市政设施、地价便宜的地方。他的作品使这二者之间有了清晰可见的关联,即居民所在的服务空间和其太阳能系统区域,与完全离网的室内取暖、供水、供电设备所需的空间。
*配图来源: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当代建筑22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