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寺庙最初的目的是请佛来讲法的。同时,也经常作为住处提供给流浪在外的僧人。为了避免他们每天风餐露宿,寺庙就成了僧人固定修行的地方,可以一起交流佛法,互相借鉴避免走些弯路早日修成正果。修建寺庙、供奉佛祖,接受香火,这是我们认知中的寺院。但是北京有一处"佛系"的寺庙,五百年来不对外开放,一直延续着"三不"原则,不设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
这座寺院就是位于北京石景山的承恩寺庙,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寺院规模很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19000平方米,院里古树参天,格局非常完整。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但是从不对外开放。这也让很多游客对这座寺院充满了好奇。
承恩寺的山门额上是正德皇帝的手笔,写着"敕赐承恩寺"。寺里有着许多历史文物,其中大雄宝殿、天王殿的精美壁画,院子内四周的石砌碉楼,天王殿东侧的钟楼,寺内的奇树人字柏以及寺院门前的上马石被称为承恩寺的"五绝"。其中上马石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代,只有王室贵族、达官显贵才配使用。
相传唐宋时期承恩寺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个时候还不叫承恩寺。当时还是个残破不堪的寺庙,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来是寺庙,到了宋朝杨六郎选择在这里的后院安营扎寨,训练士兵。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猜测,因为承恩寺的建筑与其他寺庙有着很大区别。承恩寺经历了朝代的变迁、战争的洗礼,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看着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流。
这座寺庙五百年来不对外开放,但是僧人众多,究竟是怎么保持不愁喝、不愁吃的状态呢?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寺庙内的壁画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存,均采用明代沥粉堆金工艺,寺内很多罕见之物,天王殿内的"放飞图"和"放生图",画中主角都是皇帝、皇后以及6名陪伴的侍女。人们纷纷猜测这座寺院与皇家的联系。
想要了解更多旅游资讯,请来关注我们的账号!这里有最刺激的景点和最奇特的习俗,爱旅行爱冒险的你一定不要错过!快来关注、评论、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