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拜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自有一套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朝廷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并且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道光十八年(1838年),27岁的曾国藩进士及第,走上了仕途,在京十余年,曾国藩步步升迁到了二品官位,可见其能力非同一般。而曾国藩真正活跃于政治舞台,是在咸丰年间。
咸丰帝登基之时,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彼时清朝廷官场复杂,官员们对皇帝自然是能奉承就奉承,而曾国藩却是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气得咸丰帝把奏折摔在了地上。
可此时的清朝廷已呈现出衰落之色,咸丰帝也是有心力缆狂澜,又见曾国藩的奏折言之有理,并且清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对付太平军,然而却是不堪一击,咸丰帝见自己身边立着位“肱股之臣”,自然是重用了曾国藩,于是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
曾国藩先是靠着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建立起了一支地方团练,又派人前往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最后是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且把团练地点迁往湘潭,避免与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咸丰四年,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动员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付太平军的斗争中,然而与太平军作战并不容易,曾国藩也没有讨到好处,曾愤而投水自尽,但被幕僚所救,也被革职过。
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因此回乡奔丧守孝,但清朝廷受太平军威胁,第二年咸丰颁布谕旨,让曾国藩救援福建,而从此刻起,曾国藩的湘军已不同往日,并且有12万兵马。
咸丰十年(1860年)6月,曾国藩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江南军务,9月初湘军攻陷安庆,但在此时,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下,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10月6日,英法攻入了海淀镇,恭亲王奕䜣出面代表议和。
事实上咸丰帝在逃往热河的途中,向曾国藩发出了上谕,让他速派鲍超率兵两三千人“兼程前进,刻日赴京”,但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却是见死不救,这是因何?
曾国藩自然不能抗旨,可他的兵力分散,当时太平军又已攻克徽州,曾国藩让湘军前往京城,那就没法抗击太平军,曾国藩心中摇摆不定,又得及时下决定,这时候李鸿章便献上了一计。
李鸿章向曾国藩表示,洋人攻入京城,并非是想对皇帝不利,只不过是想谋求好处,只要也给了他们好处,他们自然就会退兵,并且鲍超一介武夫,难当入京勤王的大任。
曾国藩当即明了,于是曾国藩上奏咸丰帝,让他定夺是曾国藩或是胡林翼入京勤王的事情。奏折从祁门到北京,再转呈热河,之后曾国藩领命,这期间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而恭亲王则已经代表清朝廷签订了《北京条约》,事情就平息了,曾国藩继续领兵对付太平军。
1864年年初,湘军便已攻破了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清朝廷则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