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张泽牧 黄韵臻 通讯员赵界
在兴山海拔1300多米的深山里,有一个1000多人的小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近十年来,走出5名博士,10名硕士,66名本科生。
勤学上进辞编读博
8月24日,从兴山县城再驱车近两个小时,走过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记者终于抵达榛子乡青龙村。刚一下车,阵阵清风和丛丛鲜花让我们顿觉神清气爽耳目一新。
美丽的青龙村。
记者找到正在自家小卖部帮忙的邹磊,不久前他刚收到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研究方向是微生物的降解修复。
今年25岁的邹磊是地地道道的青龙村娃,小学和初中都在榛子乡念,高中在兴山一中,父母都是本村农民,他家在村里开了30多年的小卖部,经营烟酒副食及日常生活用品。
邹磊说村里学霸多,他从小就是听‘别人家孩子’的故事长大,备受鼓舞,学习也格外努力。去年刚考上本乡选调生,如今毅然辞职深造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邹磊说,选调生名额极其珍贵,为家乡父老服务的这一年他也感到十分幸福,但读书是他自小的追求,读博是他的梦想。他说,等将来博士毕业,他会努力再考回家乡,以更加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服务乡里。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青龙村有1097人,目前在读学生140多人。近十年来,出了5个博士,10个硕士,66个本科。除了博士在读的邹磊,还有很多学霸。
邹磊和母亲李满英。
比如本硕博皆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李涛博士,目前就职于广东某大医院。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杨燕菁博士,目前在天津农学院任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吴俊博士,目前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任教。
记者找到杨燕菁博士的的妈妈严许琴时,她正在家中务农,小院里,劈好的柴火码成了一座小山,自家种植的葡萄浓荫蔽日。
严许琴说,虽然他们夫妇二人文化水平一般,但家风家教严明,女儿幼时,便十分重视她的学习习惯和品格的培养。他们经常告诫女儿,“才华和能力才是终身的。”
经济发展思想进步
谈及为什么青龙村能出这么多优秀人才,青龙村党支部书记甘发君介绍:“我们这里地处高海拔山区,过去,山区交通欠发达,经济困难,能走出一个高中生,就不得了。”
1991年榛子乡引入经济作物,种植烟叶,之后又种植辣椒、食用菌等,村里的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村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也就有了很大转变。
乡里村里加强引导,大力开展道德文化建设,家家户户把家风家训贴在门口言传身教,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热爱学习等,经过不懈努力村里的学风民风都提升了很多。
记者采访杨燕菁的的妈妈严许琴。
“近年来,村民们在重教尊学之风的感召下,互相比的不是吃穿,而是谁家的孩子考上好大学。”榛子乡青龙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徐传雄说。
村里也十分关照在外求学的学子,甘发君说,近期干旱,农田作物受影响,村民收入受影响,村里会对那些有孩子在外求学的家庭优先照顾,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困难,解决学子们的后顾之忧。
饮水思源反哺家乡
饮其流者怀其源,从青龙村走出去的学子也在尽力回馈家乡。
在十堰一高校任教的吴俊博士曾表示,大力支持村里孩子提升学历多读书,若有孩子专升本差学费,他来负责。
从清华毕业的李涛博士,目前在广东某医院工作。七组的村民得了大病,去北京看病要120多万,李涛想了很多办法帮助老乡少走很多弯路。
每年临近年关,村里举办屋场院子会。乡贤、务工能人、学子、农民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经验。 学子们会建议老乡们种植有机蔬菜,搞农超对接,发展旅游业等。
甘发君说:“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以经济发展带动教育的进步,支持孩子们外出求学,也会继续团结学成归来的人才,积极为家乡建言献策贡献力量,让我们村越来越好。”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