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旧景 绘图/@陶浒
鼓楼位于西大街竹笆市对面,北院门南口,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是所存中国最大的鼓楼。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前后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个大字均为帖金凸体字。我上学前随父母经过鼓楼就认识了这八个大字,当然是父母给指认的。这应算是我这一辈子认识的最早的几个字啦!
后来成人了,就觉得这八个字写得特别大气庄重,有着正大光明的味气。又体会到这几个字蕴含着的人文精神是那么的浑厚博大。相传是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御笔书“文武盛地”,又由咸宁学士李允宽书“声闻于天”。蓝底金字,堪赞绝笔。
可惜,在“横扫一切” “破四旧”年代,把这两块牌匾卸下来砸烂了。那时候,我路过鼓楼,朝楼正中间望去,总觉得空落落、灰不塌塌的。没有了这两块匾,鼓楼一下子显得没了精神。现在,复制的牌匾又挂了上去,但不可能恢复原貌,字的笔划感觉上有点浮肿,但还强差人意。我路过总是不自觉的抬头看,心里头也舒坦多了。原来,鼓楼的“文武盛地” “声闻于天”,是咱西安人的精、气、神,也是咱古城西安的脸面。
记得20世纪50年代有童谣说“西安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当然夸张得厉害,原因是当年,甚至是20、30年代,整个西安,包括西大街没有比钟鼓楼高的建筑。
鼓楼80年代前下面的门洞是一条进北院门的通道,地上铺的是大青石板。记得朝墙边还堆有几块大青石头可以坐,每当盛夏中午时我从钟楼朝西走,总在这门洞里歇脚,洞里渗凉,有穿洞风不时刮过,让人感觉,那个爽呀!
1966年我还在鼓楼对面的迎春商店和北院门附近的西华商店打过工。记得鼓楼什字东北有专营旱烟、卷烟、水烟的商店,叫月兴兆。家在西大街灯塔照相馆紧西边住的画家陈让先生说:“月兴兆专卖各种烟,有甘字水烟、什字卷烟,及切好的烟丝。当年买盒纸烟凭票时,这里不要票,生意非常红火。”而我从小不吸烟,还不爱闻烟味。所以经常路过,但一次都没进过月兴兆。陈让先生还说:鼓楼什字竹笆市街与西大街路口南侧路东还有一家百年老药房达仁堂。药房门前玻璃橱窗里摆着梅花鹿和老虎,还有穿山甲的标本,当年特吸引行人驻足观看,尤其是小孩子,趴在玻璃窗上,父母拉也不肯走,硬拉走还频频回头,恋恋不舍。
陈让先生是一位著名油画家,曾进艺苑美校跟张义潜老师学过画,算是我的师兄。陈让先生曾是西安市服装公司西大街商店的美工,因之,他首先是一位西大街通,也堪称一位西安通。
1986年我住在钟楼下西边社会路的所巷,上班的西安市文联在莲湖公园南边一条半截巷莲湖巷。这几处地方离鼓楼都不远,所以经常从鼓楼门洞穿行。但说老实话,我至今没上过钟鼓楼,写此文时我想,已七十岁了,哪天真得上一次,又不要你花钱购票。
在鼓楼口我还遇上一件趣事。那是“文化大革命”年间的1973年,一次我从钟楼走到鼓楼,正巧碰到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西安访问,路被戒严了,我被堵在鼓楼街口。正碰上一群居民,有老汉、老婆、娃娃拿着小旗旗,排着队在练习喊口号,教的是“欢迎,欢迎,欢迎西哈努克亲王!”但老汉、老婆、娃娃们喊的却成咧,“欢迎,欢迎!努克,努克!”无论负责训练的居委会年轻干部咋教都改不过口。说时迟,那时快,西哈努克亲王车队从西关机场开来,已到眼前了。负责训练的街道干部急喊一嗓子:“准备,来咧,来咧!”正喊“努克,努克”的这些老少爷们就急忙随即变成:“来咧,来咧!来咧,来咧!”喊得整齐划一,一本正经。车队过后他们喊得意犹未尽,上了瘾,又发挥了一下,朝着车队后边喊:“走咧,走咧!走咧,走咧!”把我笑得喘不上气,再一想也对着呢吗,这都是食堂饭馆招呼客人的喊法。想着我当年进鼓楼街的回民牛羊肉泡馍馆子吃饭,伙计在门口招呼,“里边来个座。”进门时掌柜老板也会喊一声“来咧?”吃完走时掌柜老板也不忘喊一声“走咧,走好!”让人感到特亲切。
曾经的社会路口大牌楼 绘图/@陶浒
过去,西安的大牌楼不少,最漂亮的都在西大街,一个在都城隍庙前,一个就在钟鼓楼之间社会路口。那是一座木质雕花大牌楼,我在50年代看见它时,到1965年拆掉,都没有油漆彩绘过,都是一副素面朝天,显得古朴而苍凉。
我曾在西大街拓宽改造建钟鼓楼广场时,就曾在市政协一个会上建议在原址恢复这个大牌楼,以连接钟鼓楼,但人微言轻,自然没受重视。
所以,我始终认为,如今新修的下沉式的钟鼓楼广场,是西大街改建过程中的一个不成功的案例。放弃修成平坦宽展的广场,反而把东半部修得高高低低,坑洼不平,让人走得绊绊磕磕,感觉特别不爽。
钟鼓楼广场
其实,早在70多年前的1946年,就提出修钟鼓楼广场。《民国西安词典》载:“抗战胜利后,陕西西安两级政府曾提出辟建钟鼓楼广场的计划。民国三十五年(1946)1月15日专门召开“钟楼四周马路放宽讨论会”,还有:“于钟楼四周辟菱形广场,路面亦拓宽二十公尺……拟将钟楼定为凯旋楼,以记念战胜倭寇。”后因激起各界人士反对,引发轩然大波,政府牵头的修钟鼓楼广场惨遭失败。
历史一穿越,钟楼竟然差一点被命名为“凯旋楼”,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叫我惊异。而如今修建成的钟鼓楼广场,利弊与成败,还真让我想不明白,只有待后人来评说了。
钟楼 绘图/@陶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