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曾经或现在独特的印记,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这些珍贵的印记浓缩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也代表一个城市对外名片及形象符号。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城市故事更是城市之眼,我们本该在传承中一并接手,并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这份遗产传承下去。只有传承着城市古今,城市才有未来。可惜的是,有的文化遗产我们再也看不到了,任它被抛弃、任它被消失、甚至被遗忘。
这并不是某个城市的损失,而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如今看来,有着千年文化遗址的“长台古渡”,却永远留在照片里和记忆之中。
跟随着历史的步伐,时代的印证,本文作者就来说一说信阳古八景之一“长台古渡”曾经的过往和历史的脉搏。
渡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舟楫往来不停推进历史的发展。
有河,必定有桥;有船,就得有渡。渡口是水上交通的枢纽,渡口更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地,在过去人们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长台古渡,古称“长台渡”,位于平桥区长台关乡淮河北岸。 是明清时代重要的淮河渡口,是盐、粮及其他物资的集散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没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因而两岸炊烟袅袅,湖光山色,翠柏成荫,以自己秀水林荫成为信阳八景之一,名扬四方。
天高风静时,上行船只靠纤夫在急流浅滩的淮河中逆水行舟,缓缓而行,他们目不敢旁视,身不能转动,双手触地,臀部朝天,“头先于足足不进,跋前踬后行迁廷”。深沉、低婉的拉纤号子演奏着铿锵的旋律逶迤而至,纤夫们虽说汗流夹背,依然流露出胜利的喜悦。
此情此景好一幅百舸争流的壮观画面,古渡埠口乃是沿河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难怪清代信阳知州、诗人张钺的《长台古渡》有诗赞曰:临淮呼野渡,桐柏发作源长,涨急篙能没,波平苇可航;烟光通夹岸,云影泛中央;四牡津常问,溯洄意不忘”。真是名不虚传。
航运的发达,产生了渡口的繁荣。渡口的繁荣造就城镇商业的发展。如今,时过境迁,长台古渡已不复存在了,宏伟的“淮河大桥”取代曾经繁荣的渡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因为有了桥,远古的长台古渡已成为了“古渡口”。昔日“临崖呼野渡”,成了一种记忆,被深深地珍藏在古诗的意蕴里。
脚踩在松软的沙石上,置身古渡口,手抚残垣断壁,耳畔仿佛听到远古时期战马萧萧的嘶鸣声、刀光剑影声、呐喊声,只剩下裸露的河床在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过往,这里没有被先贤记录下来,那一段段历史的过往,只剩下古渡口上犹存的满目疮痍令人慨发出悠悠怀古之情。
那个在太子城住过多少个春秋的第一王,你可曾对着这一河的水倾诉过被父王追杀的苦痛?这个渡口可是你改变周王朝的开始?
秦破楚都,那个弃都城而来城阳避难的楚襄王,不知你可曾做到了亡羊补牢?这个“长台渡”可是你在城阳城最后的一道屏障?
那个精忠报国的南宋名将岳飞,你可曾从这个渡口挥师北上,收复失地呢?
明代前七子的领军人物何景明,你可曾站在这个渡口怀古思今,高歌吟唱呢?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战军从长台渡口南下,从信阳城北门攻入,从此解放信阳县全境。
向北眺望,一马平川,天地合璧。城阳城犹如大海中的一艘战舰,翘首起锚,虎视中原。埋葬在城下土堆里的编钟总算让这块土地有了片片记忆。这一段段带血的往事,清晰地印证长台古渡厚重的历史文化。
《东方红》的旋律让长台古渡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沉睡了二千多年的楚国编钟演奏的旋律在太空传播,在全球华人心中响起。
伫立在古渡口,我在编钟的余音里……
2022年9月2日
亲爱的友友们,感谢您的阅读,在关注我的同时,请不要忘了在评论区留下您精彩的言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晓明吧!
(原创作品 禁止转载、截取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