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太原迎泽公园北门门牌楼的平移工程广受社会各界关注。
为了太原地铁1号线的顺利施工,太原轨道交通相关负责人经过多轮探讨研究,最终历时3天,将迎泽公园北门牌楼向南移了24米,600吨重,不拆除一砖一瓦,可谓工程界的创举。
迎泽公园的这座牌楼平移,之所以受此殊荣和社会各界关注,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化属性,它早已成为太原市民心中的地标类文化符号。
迎泽公园北门牌楼高约13米、宽6.8米、长26米,以北京雍和宫东西牌楼为蓝本建造,结构上既有现代工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又包含仿古彩绘及木质构件。
它是迎泽公园最完美的点睛之笔。作为公园的主入口,北门的日常游客吞吐量达三万人次之多。同时迎泽公园作为太原市最早的公园,其背后的历史和承载的文化也是非常浓厚的。
迎泽公园的形成
迎泽公园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在修建之前,是一个臭水坑。
文献记载,清朝光绪十二年的夏末,太原市及周边县市一连下了十几天的大雨,汾河再次泛滥。河水冲毁堤坝,灌进了太原城,整个太原城几乎成了泽国。
雨过天晴后,为了城内的泄洪,当时就在太原城的迎泽们(如今大南门)凿了个豁口,积水从豁口流出很快在迎泽门外形成了一个小湖泊。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片低洼的臭水沟。
解放前的大南门外还是一片荒芜,低洼的臭水河滩和坟地遍地,平时臭气冲天,污水横流。年龄稍大的老太原人估计对此还有很深的印象。
1952年,新中国成立的3年后,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美化城市,政、府决定在迎泽大街的南侧修建一个公园,于是便有了迎泽公园。
迎泽公园从1954年开始筹建,当时有人提议一定要把公园内的水搞成活水,免得臭气熏天影响环境,于是才有了如今的北城水系想通的局面。
迎泽公园的水系也是从汾河引进的。从北向南先是引入龙潭湖,经过西海子,再通过900米长,内径50厘米的水泥管引入迎泽湖,最后经过山西医科大学退到东干渠。
活水的引入,一下子增添了公园的灵气。历时3年,1957年6月1日的儿童节,迎泽公园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成为全国少有的城市大型公园。
当时迎泽公园还是收门票的。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迎泽公园举办了多场大型游园活动和焰火晚会,吸引了河北、北京等诸多周边城市游客。
1961年,迎泽公园更是举办了“七一花展”,轰动省内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北京、上海、长春等13个省市园林花卉专家共同评赏。
迎泽公园的发展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迎泽公园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尽管如此公园仍在努力加强建设。
1977年,再次大修迎泽公园,迎泽湖深度由1.1米加深到1.5米,并在北湖中心修建了一座小岛,定名为湖心亭。
20世纪80/90年代,公园再次增添修建,引进了大量游乐设施。1984年,公园门票仅3分钱,后来涨到1毛。到了90年代,涨到了2毛。那时候的2毛,绝对是奢侈的。由此迎泽公园也成了高端消费场所,成为恋爱中的小青年必去的场所。可以游园,也可以泛舟湖上。
2002年之前,迎泽公园都是收费的,票价最高涨到了2元。2004年10月迎泽公园南湖游乐园开始建设。2006年北面的儿童乐园也开始改造。
2009年10月,迎泽公园的北大门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2010年4月26日落成,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座仿明清牌楼风格的北大门。
2016年3月,为配合地铁2号线施工,矗立了40多年的迎泽公园西北角的假山被拆除。
2017年,总投资11.1亿元,历时2年的全新的一次大改造完成。改造后的公园全貌,就是如今看到的呈现。明清风格、古色古香,有一种江南园林的感觉。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今日的迎泽公园,从暴雨淤积到满园秀色,60余年的时光变迁,迎泽公园见证了城市的更新向上,也成为太原人心中永不磨灭的时代记忆。
读者们,关于“太原迎泽公园”,大家有何记忆?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