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甄嬛传》之中,雍正皇帝在不去后宫的日子里,会宿在养心殿。有时召妃子侍寝,也会召来养心殿。
但其实养心殿原先并不是皇帝的寝宫,也就是从雍正这里开始,才逐渐成为了皇帝的寝殿,他之后的八位清朝皇帝都是住在养心殿之中。
随着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养心殿这皇帝曾经的居所,自然也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一方面欣赏养心殿的构造,另外也能观赏不同的文物。
但是随着游客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养心殿这皇帝居住的地方,竟然总是有一种阴冷的感觉。
按理来说,皇帝的住处应该是最是明亮,怎么会给人阴冷的感觉呢?这一切直到后来专家撬开养心殿的地砖,才发现其中的端倪。
01
皇帝居所
养心殿在清雍正帝之后,才逐渐转变为皇帝的寝殿。
顺治帝即位之后,曾经因为乾清宫修葺,短暂的在养心殿居住过一段时间,后又搬走。而到了康熙帝在位时,养心殿成为了宫廷造办处,处理日常事务。
其实最开始在明朝嘉靖皇帝修建养心殿的时候,目的也不是为了居住。因为嘉靖帝后期沉迷修道,所以专门修了养心殿用来炼丹。
后来康熙去世之后,雍正即位。为了表达对父亲的追思以及孝心,雍正并没有搬进乾清宫,而是搬进了养心殿。
在他之后,先后八位清朝的皇帝居住在此,乾隆帝退位之后,还在养心殿这里居住,直到与世长辞。
既然成为了皇帝的寝殿,平日里,皇帝也要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养心殿自然是要不断添东西的。
摆件也好,其他的东西也罢,随着一年一年的增设,养心殿也变得更加的富丽堂皇。
02
阴冷感觉
故宫开放养心殿供游客参观之后,自然是有大批的游客涌入。
但是很多的游客,没有在这帝王居所感受到所谓的帝王阳气,反而阴森森的,阴冷至极。
毕竟曾经有三位皇帝在养心殿之中去世,并且至于乾隆是寿终正寝,这养心殿之中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成为了很多人好奇的一点。
不是一个人有这个感受,很多人都反应养心殿阴冷,那就是真的有什么问题了。
一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只以为,坐落在此处六百年,养心殿之中空气没有那么流通,因为开着空调的缘故,所以才会让人感觉不舒适。
毕竟是木质结构的建筑,也不可能破坏原本的结构。
但是养心殿太过阴冷潮湿,已经对养心殿之中的文物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尤其故宫的修建不曾使用一钉一砖,是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木头最怕水汽,在潮湿的环境之中,木头变质发生腐朽的概率也会增加。
故宫工作人员针对养心殿之中莫名的潮湿感觉进行了一番调查,后来真的发现隐藏在养心殿地砖之下不为人知的构造。
03
古人智慧
哪怕到了如今,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也是会时常发出感叹。
专家在调查之后发现,养心殿之中的阴冷潮湿,与开着空调没有关系。
一切的答案,在专家撬开了养心殿的地砖之后,得到了解答。地砖之下,竟然专门设置了两条古管道。
这个设计,也足以彰显出古人非凡的智慧。
要知道清朝时不会有现在用于取暖制冷的空调,更没有暖气。
北京的气候,夏日燥热,冬日阴冷,皇帝居住于养心殿之中,自然也会遭受到寒冷和炎热的困扰。
到了凛冽的冬日,总不能让皇帝只呆在热乎的炕上盖着厚被子批奏折,见朝臣吧。
皇宫之中总是夏天有早就准备好的冰块用以降温,但这么大的一个寝殿,想要完全凉快下来,仅靠着那点冰块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古人在养心殿地下修建了这两条管道,一条用来走烟,一条用来走水。
冬天的时候,就启用走烟的那条,原理跟烧炕一样,也有些像我们如今的地暖。
另外一条走水的便是造成养心殿潮湿的主要原因了,夏日里通过这条管道循环水,凉气自然而然地会顺着这管道反到地面上,达到给整个寝殿降温的效果。
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这条管道没有再循环出去的水,留在管道之中,逐渐地造成了养心殿的阴冷潮湿。
也是因为管道末端连接的水汽,通过管道不断往其中渗入,加重了这种感觉。
一条原本就有水,一条成为了外界传输水汽的通道,养心殿的阴冷潮湿成为了必然。不过好在发现了其中缘由,可以进行翻修。
这两条原本在当时大有用处的管道,也因为长久的废弃,反而给养心殿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长久的水汽加持下,对于文物的保护也是不利的,2016年,为了以后能够开放养心殿参观,同时保护珍贵文物,针对养心殿潮湿情况,修复开始了。
在整改之后,养心殿潮湿的情况得到改善,以往带给游客不适感受的阴冷感觉也彻底消失。
04
结语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为了能够保证房屋的舒适度,迸发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
虽说这两条管道到了现代,对养心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在当时,这种做法无疑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皇帝的寝殿,工人们自然也不敢马虎。
从不需要任何其他辅助的榫卯结构,历经六百年不倒的木制建筑结构,到隐藏在地底不为人知的冷热调节管道。
古人在建筑方面追求最大的舒适度,同样展现出了许多让现代人望尘莫及的方法与技术。
如今的故宫仍然屹立,极富中国特色之美的同时,其在建筑学上的造诣,也是很优秀的例子,在建筑史上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除却故宫博物院之中存放的诸多文物之外,其建筑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宝物。古人的智慧与技术,明清时期国力如何,都能通过这座世间仅见的建筑窥见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