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401期)
如今教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不仅收入稳定,而且受人尊重,尤其是大学老师,更是人人羡慕。不过要想当好一名优秀的园丁也不容易,毕竟要为人师表,不是仅靠有学问就能胜任的。
今天介绍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教师,他14岁考上北大,已经当大学讲师几十年了,如今吃饭还舔盘子,外号“扫地僧”,但他却是个极受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欲知详情,本期解读。
(一)神童
他叫王晓琮,1964年10月生于黑龙江双鸭山。他自幼就是神童般的存在。我们知道,在中国高考史上曾出过一位“神女”叫何碧玉(河南新乡人),在2000年高考时,以满分考入清华,当时她才14岁,被誉为史上独有。其实在刚恢复高考时,就有一位神童也在14岁时就考入北大了,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晓琮。
那时王晓琮考上的是北京大学少年班,他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到18岁北大毕业后又考上了浙江大学数学研究生;22岁浙大硕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到哈尔滨理工大学当了一名老师,从此开始了他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
(二)大神
众所周知,有不少被誉神童的少年天才,后来都成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王晓琮不然,他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后,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更加出众,成了一位“大神”。
“大神”可不是自封的,他是学生们公认的大神级老师。
在哈理工,每个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他是“神一样的人物”。那么王晓琮讲课有多神呢?
比如他上课从不带教材,往讲台上一站,张口就来。王老师教数学,每一次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题目,他都能精准口算,就像计算机一样。
“无论多复杂的多少重的积分,他一律口算。”同学们如是说。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贴吧”里,很多学生都在问:
“请问今天有王晓琮老师的课吗?”
“请问一下谁有王晓琮老师的课表?”
甚至有人这样留言,“我快要毕业了,还想再蹭王老师一节课,再膜拜他一次!”
王老师的课太精采了,即便不是他的学生,也都想蹭他的课。
王晓琮还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自2002年起,他多次带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承担竞赛英语写作培训及指导工作。十几年来,他带领学生参加该项竞赛获得国际一、二等奖100余项,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王晓琮尽管是数学专业的,但他英语水平也很高。有一年,他曾用全英语给学长们上了一堂课。他代表中国到美国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唯一一位不用翻译的人。
传说他曾想去美国交流学习,但签证没有过,于是他就去了法国。他不懂法语,于是花半年时间把一本法语词典背了下来……
(三)为人师表
王晓琮老师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心地善良宽厚,对学生要求严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被学生称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他尽管平时没一点架子,但对学生要求很严,他教的功课,谁都别想瞎混过去。他眼光十分锐利,能一眼看出谁的作业是抄谁的。如果你考试得了59分,他不会给你及格。
在大学里向有60分万岁的说法。不少学生有“混文凭”心理,考及格能毕业能拿到文凭就OK了,费那么大劲干吗?不过,这个说法也并非绝无道理。大学不比中学,课程很多,必修的选修的一大堆。老师在课堂上讲,可不像中小学那样,一节课只讲一节内容,只有几页的知识。大学课程每节课都要进行十几页甚至几十页,被人形容为,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哗哗哗翻书都赶不上!你想每学期十几门课都考60分以上也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一般老师也都理解大家的心情,如果你差一两分不够60,也就马马虎虎给你及格算了,省得你再补考。可王晓琮不这样,一是一,二是二,你考59证明你努力不够,抱歉,你再努力补吧。
在哈理工的学生贴吧上经常有这样的感叹:“59分线代挂,这是为什么?”
下面就有学生出来问:“难道你的老师是王晓琮?”
不过严格归严格,王晓琮的脾气超好。
比如有次几个学生写好论文想让老师改。当时都很晚了,王老师都要睡了,一看他们来了,立即说,“给我吧,你们先走,待会给你们。”
可只过了20分钟,王老师就把写论文的同学叫过去,面对面提出修改意见。
我们知道,大学老师跟中小学不一样,他们是不“坐班”的,基本讲完课都走了,所以显得比较“高高在上”,跟学生比较疏远。而王晓琮不,他还经常跟同学聊天谈心,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亦师亦友的。
(四)扫地僧
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位在少林寺负责打扫藏经阁的无名老僧人,武功深不可测,并且非常智慧。他便是扫地僧。
他曾以一人之力对战萧远山、萧峰、慕容博、鸠摩智等武林高手,被认为是《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但扫地僧在少林寺几十年默默无闻,甚至连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后来“扫地僧”已成为具有极高技艺却深藏不露的人的代名词。
王晓琮就被同学们称为“扫地僧”,他在哈理工当了几十年讲师,给学校做了极大贡献,但一直都是讲师,没有评为教授或者副教授。
王晓琮教的学生甚至有的都当了教授,为何他还只是名讲师呢?
对此,学校官方是这样解释的:
“面对学术浮躁和功利主义,他选择了鄙视追逐。他追求卓越,更崇尚学者风范。”
而王老师——这里我们只能尊称他王老师,而不是王教授——自己却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有多高的觉悟和志向。只求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只求尽能力把事业做好,活得随性、简单、自在,保持本来的样子一直到老。”
是的,一切名利对于他来说都是浮云!
咱们再来看看王老师是怎样的随性、简单、自然的。
有学生们这样描述王晓琮:
“第一次建模培训的时候,教室进来一个老头,外表不像老师,像捡垃圾的。他穿的鞋很破,是老式胶鞋。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当他介绍是我们的老师后,我的下巴都差点惊掉了。
之后,总上他的课才知道,他一直就是这样的打扮:夏天穿塑料凉鞋,冬天穿黄色胶鞋。鞋子破了,他也不换,一直穿着。”
如今的王晓琮年纪也不小了,从当年的小王变成了老王。年过半百的老王老师,身材瘦弱,背还有点驼,戴副老花镜(也有人说那是近视镜),满脸的大胡子,一身破旧的衣服,咋看都不像一个全国著名大学里的讲师。他一年四季就那两三套衣服,脚上穿着最普通的凉鞋和胶鞋。第一次见到他的学生,都会以为他是烧锅炉的大爷。如果他站在马路边,八成被以为是个捡破烂的。
老王此生似乎跟塑料干上了,他穿的鞋是塑料凉鞋,装书的袋子也是一般塑料袋。难道他买不起皮鞋和皮包吗?肯定不是,对于他来说,东西能用就行,你装本书一个破塑料袋足够了,何必花大价钱买个包呢?
有同学调侃说,老王一年四季都穿着那件蓝色T恤。这有点夸张,哈尔滨那么冷,冬天不大可能仍穿件T恤吧,不过他爱穿T恤倒是真的。
老王吃饭也超简单,基本属于吃饱就行了那种。如今做为讲师的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温暖的小家庭,还住着学校的职工单人宿舍。所以平常他也懒得做饭。有人说他就不会做饭,这也夸张了,一个被称为大神的智者哪能不会做饭,关键嫌麻烦,所以他就经常拎着破饭盒到学生食堂填肚子。
他很俭省,每天早晨,只吃两张五毛的鸡蛋饼,喝一碗黑米粥。
学生们见他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经常只打素菜,而且把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不剩。甚至,吃菜剩下的一点儿油汤,他都舍不得倒,也会接点热水融一下,倒米饭里一起吃了。
甚至,他还会舔盘子。这不只是一两个学生看到过。有同学还曾拿手机拍到王晓琮舔盘子的情景,但同学们没人嗤笑他。
他为什么如此节约呢?一是他习惯如此,他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还有个原因,他自己省吃俭用,却长年出钱捐助好几个贫困学生。
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他一直单身。他为什么不结婚成家?难道一个大学讲师还能穷到结不起婚?
这倒也不是。相反,他在爱情上还是一个很痴情的人。他曾有过美好的爱情,但在他结婚之际,爱人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他悲痛欲绝,发誓此生再不言爱……
这也是他到如今仍住单身宿舍的原因。一个人过,一间房子足够,留下房子给别人吧!
当王晓琮老师的事迹被传出去后,有不少媒体联系学校想采访他,他却留给领导一句话:
“如果记者来采访,我就辞职。”
所以,至今都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是的,他不为别人而活,不为名利而生,他只求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己;他也只为别人而活,心中也完全没有自己!
这就是王晓琮,一个曾经的神童,一个被学生们称为“大神”的人民教师的平凡人生……
其实,一个社会往往是由王晓琮这样朴实无华的人撑起的,那些满身光环、贪得无厌的人应该羞愧。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榜样的力量》《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