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班组群是个大家庭,由三个不同年级的多个孩子组成,还有一群导师,他们是“孩儿爸”“孩儿妈”“舅舅”“小姨”……孩子在班组群里的同伴一下子就多了,毕竟以前是自己班级中的同龄人,现在多了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幸福的事情。
讲述人 | 高霁岑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然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班组群中学习、生活,给教育增加了许多难度,随着孩子有了更多学习和交往的机会,他们也会遇到从未经历的困难……
陪伴着找个伴儿
有一天,班组群在举办伙伴儿节的活动,我让孩子们找爱好相同的伙伴儿,大家都挺兴奋,场面很热闹。忽然我发现一个五年级男孩子在哭泣,询问后得知,他不敢去三四年级找伴儿。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出了胆怯、退缩、茫然,但他心里知道必须要完成结组的任务,所以他急得哭了。当时我真是哭笑不得,谁想到一个五年级的大小伙子,找不到伴儿。我赶紧拉着他,陪着他一起找伴儿。
下课后,我看到这个男孩子并没有因为有了小组而高兴,我想:班组群的这种混龄的生活方式给了孩子们很多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因为孩子的不同,像找不到伴儿这样的困难,还会有很多。而解决这些困难,就是他们真实的成长。作为导师,我们需要读懂他们、了解他们,陪伴着、帮着他们一起去解决。
努力发现优势 给予用武之地
每周二下午是我们班组群导师例会的时间,我跟大家讲了这个男孩儿的故事,让我没想到的是,群里的音乐老师说起这个孩子却是眉飞色舞:他在音乐课上特别活跃,钢琴八级!
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我们开始商讨:如何让他在班组群里找到感觉。就这样,他在合唱节中有了钢琴伴奏的任务。他弹得特别好,当天还穿了燕尾服,整个人都特别酷,一下子就引起了班组群其他孩子的关注,多了一群小粉丝。
这件小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在班组群中会有一些像他这样的孩子,如果利用我们的课程和活动让这些孩子有用武之地,他们会更加自信,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当中。
于是,我就在每次的例会中加了一个新内容,聊聊家里的孩子。每个导师在课上课下去观察、关注孩子、发现故事就分享,大家一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更全面、更完整的孩子。
回归班组群的项目学习
在接下来的班组群项目学习中,这个男孩子的粉丝越来越多,他更加自信,神采奕奕,他的心扉打开了,就愿意在小组中承担任务,也主动为弟弟妹妹做更多的事。在学习中他有了真正的责任感,把自己当成了榜样,现在真是一个大哥哥。
在班组群中,我见证了一个孩子从找不到伴儿到逐渐有了归属感、责任感的成长,特别激动,或许在孩子眼中,我只是他的语文老师,但是因为有了班组群,我有了另一个身份,就是孩子们的导师,导师不仅教孩子学习,还是他们的陪伴者、激励者、指引者。
班组群让我和其他老师有了更多的思考,原来教育还有许多种机会与可能发生,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探索,我们的行动……一切都因有了班组群而在发生改变。
策划:邓丽 冉阳
编辑:何文洁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