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标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居民积累起巨大财富,财富管理规模已达130万亿,成为各类机构、各大城市抢先布局的“新蓝海”,而深圳的财富管理规模也已超23万亿。4月10日,政协第七届深圳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大会发言环节,市政协委员(民革界别)陈伟民建议,深圳加快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基础优越:
深圳已成财务“聚宝盆”,经济总量、资管规模均领先
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在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目标思路。对此,陈伟民建议深圳市强化战略布局,加强市区联动,抓好组织实施,营造良好生态,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财富管理高地。
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深圳已成为中国财富的“聚宝盆”之一,发展财富管理的基础条件优越。一是经济实力雄厚。特区建立40年来GDP年均增长20.4%,经济总量跻身亚洲城市前五,人均GDP达17万元。二是资管规模领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超10万亿,财富管理规模超23万亿,高净值客户群体、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庞大。三是金融体系健全。建信、招银、平安等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落户,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平安信托、建信保险资管等集聚发展,机构密度居于国内前列,金融产品、机制、模式等创新环境处于全国领先。
挑战尚存:
一线城市竞争激烈,国际机构相对欠缺
但同时,深圳市在财富管理中心建设上也面临不少挑战:各大中城市争相布局、竞争激烈。如北京明确提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在争取监管支持、吸引持牌机构等方面不遗余力;上海2021年5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六方面十九条举措;广州提出打造“风险管理中心”,青岛提出打造“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
国际化机构较为欠缺。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家各类外资资管机构,占全国的90%以上;全国31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机构均已在上海展业,而深圳仅有一两家。
此外,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由于发展历程相对短暂,居民对财富管理的认识不够成熟,习惯于刚性兑付。投资者教育的深度、广度仍较薄弱。
北京,2022年贺岁双色铜合金纪念币可进行起兑换,与现行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突出特色:
加强港澳合作探索跨境业务,拓宽各类投资渠道
为此,陈伟民建议,为在财富管理“黄金赛道”中赢得先机,建议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机结合,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涵养生态。
陈伟民
打好“政策牌”——释放明确的政策支持信号。市政府制定出台支持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专项政策或实施方案,与金融企业扶持政策、金融科技政策、创投政策以及各区个性化政策等形成合力。
打好“特色牌”——重点支持布局跨境理财、智能理财。加强与港澳合作,探索发展跨境理财、国际理财业务:争取中央部委支持,逐步深化“跨境理财通”试点,并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支持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发展,促进跨境投资双向开放。加强金融科技赋能:鼓励数字人民币、区块链、人工智能在资管领域场景应用,支持财富机构参与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打好“服务牌”——构建适应大资管格局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议在深圳市金融委办公室的地方协调机制等框架下,加强对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私募股权等的监管互通合作,避免风险盲区;并与港澳金管局探讨合适场景开展“监管沙盒试点”,推动成立横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信托等多行业的大资管行业协会,顺应新时期自律管理的新要求。
打好“生态牌”——充分涵养财富管理机构集聚生态。充分发挥深交所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拓宽ETF互通、债券通、深港通等投资渠道,逐步补齐股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短板;依托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和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等规划建设,推动打造若干具有品牌效应的财富管理功能区,大力吸引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的集聚落户;持之以恒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深入推进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并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和非法集资行为,不遗余力地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
采写:南都记者张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