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2•上饶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于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正如《礼记》提出的“大学之道”,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层次。这可视为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一种概括:个人应当先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以此为前提,追求家庭的和谐、国家的振兴。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新时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理解与掌握。材料首先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于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再以《礼记》观点进行驱动,任务驱动自然延伸到“成长中的新时代青年结合自身发展”发表对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涉及面很广,为避免泛泛而谈,材料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教育的理念、人才的培养目标做了限定,即新时代的青年要具有时代精神、家国情怀。
在审题的过程中考生要综合材料,并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全面立意。
对材料关键点——“个人应当先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以此为前提,追求家庭的和谐、国家的振兴”的理解把握是区分和评判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
从逻辑上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几个方面,即“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追求家庭和谐”“国家振兴”。其中“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是“追求家庭和谐”“国家振兴”的前提,构成承接关系。
要对文章进行全面立意,就必须对人才培养的几个条件综合分析,并使之形成合乎逻辑的关系。这也可以视为评判考生是进行全面立意还是片面立意的一个重要依据。
根据材料“大学之道”和要求确定观点“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家国需要的人才”,然后论述成长中的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去做,从成长中的新时代青年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问题,用层进式结构论述,最后总结观点。
参考立意:
(1)新时代青年谈如何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2)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02
2022•咸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外太空空间站新建起“三室一厅”,元宇宙模糊了虚拟与现实,时空概念在多个维度被刷新;中东难民冲击脆弱的欧洲联盟,美军急切飞离阿富汗泥潭,俄乌竞相屯兵,大国角力让全球关系空前承压。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内部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面临核心科学技术引进受限等难题。
纵使时代变迁,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亘古不变,值得我们坚守,比如勤劳善良、温厚朴实的美好品质,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道义担当;正如电视剧《觉醒年代》所言:“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的使命。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应如何应对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应如何处理变和不变的关系?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触动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是从“变”的角度进行阐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做法和态度在变,中国的国家实力在变;国家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要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变....第二段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不能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美德不能变;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构思上,“变”与“不变”的思辨关系需要呈现。思考“时局之变”和中国应对的“变”或者“不变”之间的关系。行文中,考生需要结合国内外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否则流于宽泛空洞。
参考立意:
1.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2.非“变”无以为进,非“不变”无以为守。
3.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4.固守战略,顺势而为。
5.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
03
2022•吉林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杨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
《说文解字注》中有“赓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发生变化,植物枯萎,成热的果实将作为生命延续的种子。“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赓续”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一共两段,关键词是“赓续”。第一段阐述的是“赓续”这个动词在2021年火了,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赓续”一词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这主要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引用《说文解字注》对“赓”的含义进行解释。“庚”是一种内在基因的延续、一种新生和希冀。第二句是对“赓续”的理解,说明它的语义内涵更厚重、更丰富,指出“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审任务:任务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赓续”这个词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系习总书记的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既要传承,又要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有新的收获。习总书记的“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要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敢担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要新时代的青年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精神;要新时代的青年不断奋斗。这便是“赓续”一词的深意所在。
行文思路:材料指出了“赓续”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引出观点“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然后用“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动力;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为行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奋斗”三个分论点论证,最后再次点明中心论点。
参考立意:
1.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精神血脉。
2.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
3.新时代青年应当赓续精神,勇担使命。
04
2022•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奋力发展的中国。“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横空出世,“共同富裕”浙江示范,“双碳”承诺描绘出绿水青山,“双减政策”重磅出击……一个个年度热点,浓缩着中国发展的万千气象。
材料二:2021,奋力生活的中国人。52岁的绍兴出租车司机,多日里每天跑车20小时;出差徐州的男人,日复一日调试设备,晚上吃麦当劳十分钟度过44岁生日;35岁的爸爸,晚上在东莞居住,早上送完孩子后又大巴连地铁赶去深圳打工……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平凡的生活轨迹,重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回望,是一往深情的凝视,在凝视中寄寓希望;回望,是一种理性的审视,在审视中展望未来,并毅然前行。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关键词,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的关键词为“回望”,提示考生写作中应围绕“回望”来立意。考生写作中可以阐述“回望”什么,也可以写为什么“回望”,还可以写“回望”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作文的主题要积极向上,传达正能量,注意从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如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奉献一生当;习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参考立意:
1.不忘初心,方能不辱使命;
2.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
3.不忘初心,是一种理想和信念;
4.不忘初心,是一种自我的完善;
5.谨记初心,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
05
2022•广州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六个思考帽”是一种简有效的思考程序。
蓝帽:用来管理思维过程,对思维过程进行控制。
白帽:寻求纯粹事实和数据的一种简便方法。
黄帽:象征光明和乐观,帮助你采用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
黑帽:永远是逻辑性的、否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判断。
绿帽:强调的是摆脱旧观念,寻求断观念,努力寻求变化。
红帽:关注情绪、感觉,相信情感的力量。
作为一个个善于思考、勇于行动的当代青年,你认为哪些“思考帽”带来的启发更大?请从中选择两到三个“思考帽”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六顶思考的帽子”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平行思考程序。它帮助人们做事更有效率,更专注,更加运用智慧的力量。一旦学会,立即可以投入应用。从材料中我们分析出每一个角色与一顶特 别颜色的“思考帽子”相对应。在脑海中,您将想象把帽子戴上,然后一顶顶换上,您会很轻易就 能做到集中思考注意力,并对想法、对话、会议讨论进行重新定向。行动学习与创新、变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行动学习是创新与变革的工具与方法、六顶思考帽子是行动学习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思维方法正确了,行动学习就事半功倍。想象一下,用“六顶思考帽”来考虑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会起到意外的效果。运用“白色思考帽”来思考、搜集各环节的信息,收取各个部门存在的问题,找到基础数据。戴上“绿色思考帽”,用创新的思维来考虑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思考,而是各层次管理人员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大家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好的建议、好的措施。也许这些方法不对、甚至无法实施。但是,运用创新的思考方式就是要跳出一般的思考模式。接着,分别戴上“黄色思考帽”和“黑色思考帽”,对所有的想法从“光明面”和“良性面”进行逐个分析,对每一种想法的危险性和隐患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切合点。“黄色思考帽”和“黑色思考帽”这两种思考方法,就好像是孟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都能进行否决或都进行肯定。到了这个时候,再戴上“红色思考帽”,从经验、直觉上,对已经过滤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做出决定。在思考的过程中,还应随时运用“蓝色思考帽”,对思考的顺序进行调整和控制,甚至有时还要刹车。因为,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会进入死胡同。所以,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应随时调换思考帽,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讨论。结合上述对材料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来谈谈自己的启发。
参考立意:
1.搜寻基础,创新重组。
2.戴上“黄色思考帽”和“黑色思考帽”。
3.适时更换“帽子”。
06
2022•淮北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昼《刘子•崇学》:“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有三重关联:一是由“起”到“就”,连通开端与达成,体现为目标向度;二是从“三寸”至“万仞”,连通容易与艰辛,体现为过程向度;三是由“坎”至“深”,连通浅层与底端,体现为结果向度。凿井如此,为山如此,干任何事情都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发展大抵也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三的你以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理解与掌握。材料第一句话出自北齐刘昼的《刘子•崇学》;第二句话是对引语的阐释,强调积累和坚持;第三句话是材料的扩展,由做事延伸到学习、工作和人生,引入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三寸之坎:喻很浅的小坑。就:成。万仞:喻极深,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刘昼这句话的意思是凿井的人总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然后挖出极深的井。材料分析了这句话的三重关联:由“起”到“就”,体现的是树立远大、明确的目标;从“三寸”至“万仞”,体现的是对目标的坚持和不放弃;由“坎”至“深”,体现的是目标的达成。材料最后将这种做事的经验和体会推而广之,指出干任何事都如此:
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必然成就事业。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而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从“启示”“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可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也可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还可以写如何积累或如何坚持。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考生都要注意观点鲜明,脉络清晰。
参考立意:(1)人生需要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目标。(2)坚持、坚韧、不惧艰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3)确定宏伟的目标,不惧艰辛、努力奋斗,才能有所成就。
07
2022•郑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这则语录阐释了名位与才能的关系,表明了孔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其意为:不发愁没有地位,只发愁没有获得地位的才能;不发愁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说,有才能才会有地位名声;没有才能,即使得到了地位名声也容易丧失。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引语式任务驱动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有才能才会有地位名声;没有才能,即使得到了地位名声也容易丧失”,此句总结概括了材料中孔子语录的内涵和道理,明确地指出了“才能”在成功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是文章构思的主题和方向。
材料引用《论语》,谈到了才能的重要性,阐释了才能与名位之间的关系:才能大小决定名位高低,有才能才会有名位;没有才能,即使暂时拥有名位,也终是镜花水月,不能长久。结合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从三个当面去看待才能的重要作用:一是拥有才能是追求名位的关键;二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只要有才能,就不必担心自己籍籍无名;三是应当积极追求、坚持奋斗,创造足够强大的才能。
题目中规定了写作的身份是“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则规定了文章的情感态度,即作为当代青年,一定要肯定获取才能、赢得成功、积极进取、追求进步,要从正向的角度去看待才能和名位的关系,鼓励青年努力学习,以知识技术武装自己,尽力实现个人价值,正确看待才能和名位的关系,直面进取的人生,而不能态度消极,懈怠懒散,不思进取,“佛系”“躺平”。
行文时,可以首先肯定材料对才能的看法,然后结合论据,阐释才能和名位之间的关系,并从反面论证假如没有才能就不会拥有名位的道理;最后结合时代环境,谈青年应如何在当今时代努力学习、拼搏奋斗,以强大的才能来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理想。
参考立意:
1.当代青年应磨练杰出的才能。
2.当代青年应正确看待名位与才能的关系。
3.才高不怕无人识,酒好不怕巷子深。
4.立身处世要重才能,轻名位。
08
2022•莆田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就要毕业了,理想和远方在召唤。回看学过的经典课文,你心里有哪些感受和思考?请从下列课文中选取两到三篇,形成有机关联,以“带着课本去远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离骚》《荷塘月色》《赤壁赋》《兰亭集序》《劝学》《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老人与海》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材料作文的能力。
写作要点提示:
分析要求,“请从下列课文中选取两到三篇,形成有机关联,以‘带着课本去远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里限定了写作对象或者角度,即一定要就材料中的信息来写作,不可选择其他;另外就是确定了主题,“识别”就是辨别的意思,即不可生吞活剥,结合现实灵活借鉴先哲的智慧,“践行即在生活中实践,也就是学以致用的意思。
1.走进经典,学以致用,智慧生活;
2.古圣先贤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方法,阅读经典,汲取智慧和能力;
3.经典永不过时,辩论的技巧,思想的光芒,卓越的见识,坦荡……依然可以在现实中闪光。
分析:
1.品味经典,启迪智慧。我们在生活中寻找一份份的感动,为的是塑造自己那充满柔情的心灵。心灵受到感动,在行动上必然有所体现。期,寻找感动还有另一一种简单的方式一品味经典。经典的力量,从来都是不可估计的。这种力量,胜过任何一场激昂澎湃的演讲,也胜过任何一次发人深省的教化。阅读经典,会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甚至一生。更为重要的是,经典所传达的感动经过岁月的洗礼,哪怕光阴尽逝,也可以感到它带给我们充满智慧的启迪。品味经典,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同行,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还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用智慧的钥匙打开知识之门,领悟一部部经典中的内涵,寻找属于经典中的每一分感动。
2.人的身上最有的是什么呢?不是拳头,也不是牙齿。我说是头,头的力量大无边,烛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国古代有很多外交使节以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春秋后期齐国的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完壁归赵;战国时期唐睢代表安陵弱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三国时期蜀国的邓艺从容镇定,与吴联盟;汉代的张寒不畏艰险,开拓了丝绸之路;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名垂青史。
3.历数这些历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们无一不是善于辞令的。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就让我们看看春秋末期郑国的烛之武是怎样颠覆这个观点的。秦、晋国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自杀式进攻,此时此刻,拯教郑国,惟有外交。在这个紧急关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身入穴。见到秦伯之后,卑不吭,只给对方讲道理。如果烛之武哀求秦伯,请求成为秦的附属国,可以吗?不可以,虽然也可能保全国家,但失去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烛之武采用的方法是先表示谦卑,说郑国要灭亡,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这样会满足秦伯的骄傲自满的心理。紧接着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4.古人常说:“祸从口出,实福也从口出“,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强于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口乃心之门户,要想练就好的舌头,助你人生收获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头的力量,不在你有怜牙俐齿,有铜齿钢牙也不行;舌头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华丽辞藻,有诗词歌赋也不够;头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悦耳的嗓音,莺歌燕语也无济于事。舌头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气,你的智慧。
来源 |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