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西行至灵宝,再往北30里就是函谷关。
灵宝属三门峡市的一个小县城。我的到来,正好赶上炎夏时节的第一波热浪,地面似乎要冒火,晒得人心烦意乱。这座小城虽然曾被三皇五帝青睐,但现在的容貌有些邋遢。据称盛产苹果,遍地黄金,不过看起来有些名不副实。
春秋时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xiáo]函之地,设置函谷关,成为进出秦国的门户。函谷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从有记载的历史来看,最初的函谷关是阻隔东西的军事要塞。
公元前318年,楚、赵、韩、魏诸国合纵攻秦。因为联军各有所图,人心离散,接连为秦军所破。西汉贾谊在他的名篇《过秦论》中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就是著名的“函谷关之战”,秦国据崤函天险而败诸侯。
金人有诗曰:“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作为东西通道的咽喉,函谷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寰宇记》里说:“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因谷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pèi]”,故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甚至“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汉景帝初期的“七国之乱”,西晋大安二年(303)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甚至抗战时期的日寇,都未能攻克函谷关。
冷兵器时代,函谷关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时至今日,当年的天险要道,被周边的公路和铁路网所取代,过往的客商多从三门峡出入,函谷关则淡出人们的视野。这道雄关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功用,但因老子曾在此驻足,留下千古名篇《道德经》,所以成了访古探幽、寻道问德的所在。当然,我来这座小城的缘由,也是因为“老子天下第一”。
作为“道教之源”,函谷关与道教始祖老子颇有渊源。道家学派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恐怕也是最早有完备理论体系的宗教流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dān],后世称老子。老子做过周朝皇室图书馆的管理员,所以有机会博览群书,参悟道德。
后来,“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教训完孔子,感觉自己被“忽悠”,预计往后的日子有点别扭。同时他判断世道已变,周室将衰,便骑上青牛往西,准备换个空气新鲜的地方颐养天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当他走到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拦下:“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强”者,勉力也。尹喜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与老聃馆长算是同道中人,自然一拍即合。
于是,“老子迺[nǎi]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可见《道德经》的问世,尹喜功不可没。从此以后,道家学派有了自己的经典,后世著述基本以《道德经》为蓝本,或解读,或注释,古今中外凡百余部。道者,事物发展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德者,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性质。其内容包括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在政治方面,则倡导“内圣外王”。其思想影响过历代当权者,但从来不是主流。
道家学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影响和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凡进过学堂的中国人都能信口说出《道德经》里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将天地万物的根源归于“无”和“有”。接着又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基本可以看作玄学的肇始,实际上就是“有”和“无”的转换。玄妙中的玄妙,即为窥探天地万物的法门,也就是“道”。
是不是觉得深奥难懂?确实,要我说,道者,达成目标之方法也。例如道路,即从此达彼的途径。如此表述,是不是言简意赅?但是,这样说法,恐怕很难吸“粉”,弄不好还会被赶下神坛。
然而,灵宝人在太初圣宫前所立的金光灿烂的老子雕像,让人啼笑皆非,很难想象这位金光四射背手而立的“土豪”,就是骑青牛过函谷关的那个糟老头儿。
函谷关主要景点有瞻紫楼、尹喜宅、鸡鸣台、太初宫、道圣宫、函谷关楼、函关古道等。尹喜故宅是新建的半面窑洞,有道漂亮的月亮门,里面的石碑刻着形如“桑”字的灵符,传说尹喜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唐玄宗认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瞻紫楼也叫望气台,是尹喜观察天象处。他看到紫气东来,便知老子要过函谷关。而鸡鸣台则与孟尝君有关,《史记》载,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其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贿赂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另一食客则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逃回齐国。这就是“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关键时候也能救命。现在只要肯花点小钱,往食客雕像手中扔硬币,此公就会拼命学起鸡叫来。
太初圣宫是函谷关最重要的建筑,始建于西周,现存主殿为唐以前所建,历代均有修葺。殿脊和山墙塑有麒麟、狮子、猛虎、雄鸡等。飞梁纵横,椽檩参差,确实有点儿仙骨道风。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著《道德经》,后人便在这里建太初宫以纪念。庙院现存两通石碑,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旁边有一块石头,据说就是老子当年的写字台。
老子归隐后,又出现庄子,道教开始流行。隋唐北宋时期,道家步入鼎盛,涌现出许多天才人物,建树颇多,如孙思邈的《千金方》、李淳风的《乙巳占》,以及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吴筠等人的著作,在哲学、医学、天文及科技领域都有所贡献。然而,对于道教的某些做派,我也有诸多看不惯,如成仙、飞升、算命之类的噱头。
太初宫后面有座“函谷关大道院”,为台湾人所捐建,修得富丽堂皇。几个假道士巧舌如簧,劝说游客算卦解签,颇为不喜,便转身出小门,径直来到关楼。关城旁有战国井式箭库遗址,可惜只剩断壁残垣,装在玻璃罩内,看不真切。
现在所见的函谷关,只有东门关楼,系1992年在秦关遗址修建的复古建筑群。关楼坐西向东,为双门双楼悬山顶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又称“丹凤楼”,当年有重兵驻守。登上关楼四望,北边是黄河天堑,南边为中原腹地,东边见崤山起伏,西边有函关古道。穿越函关古道,经过潼关,就算进入“关中”。何谓关中?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田关)、北萧关(金锁关),这四座雄关所囊括的地盘就是关中地区。
其实,函谷关也有三座,即秦关、汉关、魏关。汉关在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魏关距秦关不远,《三国演义》中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转运粮草而筑关楼,许禇曾赤膊与马超在关前捉对厮杀。
函谷关前有石桥,桥头塑老子骑青牛雕像,质朴如晚归的老农。老子判断准确,周室确实逐渐衰落。他归隐三百年后,秦国出函谷关灭周室,横扫六国而统一天下。但秦始皇没有按照老子“内圣外王”的主张治国,很快分崩离析,被汉朝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