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凡
浏阳富溪村与江西一岭之隔。十万大山里树木葱茏、翠竹依依的她,像是一位秀美的村姑。
从张坊到富溪,一路泉水叮咚,花香扑鼻,得走三十多华里。在七弯八拐的油路上,偶尔有辆满载的大货车擦肩而过。
车子一拐过禾坑山凹,眼前那条银带似的小溪上,一座长二十米、宽三米的天蓝色单孔风光桥,如同村姑脖子上打了个漂亮的活结。
桥头左岸,一个五彩缤纷的塑胶广场分外惹眼。我想,晚上这四周荧光光灯一亮,大音箱里《荷塘月色》一播,这里的村哥村姑肯定是伸手弯腰地跳开了。他们这时能将白天的疲劳一挥而去,让心底的幸福一拈而来。
桥头右岸,是个叫冬瓜丘的地方。山脚下,二十几栋玉墙黛瓦的小洋楼一字儿排开。檐下停着各色小车。屋门前,桂树吐翠,香花绽艳。几口大鱼塘,荷叶田田,红花点点。水底鲤鱼草鱼穿梭游弋。这时,一个老头,正坐在鸭婆凳上执竿垂钓。我忙把相机打开,收藏了这幅绝画。
不知不觉,我从别墅幢幢、鲜花摇曳的风光桥右岸,走到了富溪学校门前。只见这一栋花园式的校园内,老师正领着学生们做广播体操。他们那优雅矫健的一招一式,给了人满满的希望。
从学校上去二里路远,一个大坪里堆满了翠绿的竹子。四台切割机欢快地转动。手操切柄的师傅,一手执柄,一手拿竹,随着吱的一声脆响,一截竹筒拍的一声跟同伴来了个醉吻。另一个帮手早把竹子往前送了一步。如此循环,那堆做筷子的竹筒,又被另十几个工人拿着塞进一台台劈筷机里。先是将竹筒一劈两半,旋即劈成一双筷子大的一片片。紧接着被塞进筷子成型机里切削打磨。从原竹到一双筷子的做成,就那么分把钟而已。这就是机械化的精准速度啊!从大山旮旯里做出的一箱箱筷子,近的走上浏阳、长沙人餐桌,远的飞到东南亚各国,一展了山姑娘的丰韵。
隔竹筷厂几十米远,一个大棚里堆满了竹皮竹屑等下脚料。一辆铲车轻轻一推一举,把这竹屑倒进了粉碎机里。随后那些竹粉被一架成型机碾压成了一根根两尺长的空心竹棒。几个工人忙不迭地把这竹棒装进铁桶中。这一桶桶的竹棒入炉后,熊熊大火将它们炭化。这可是一项顶级技术啊!她如同打铁师傅的淬火,瞬间的火候,把准了是把钢刀,一旦失手,就成了废铁。好在这烧炭师傅个个火眼金睛,心有灵犀,那一桶桶经烧制后的竹棒全变成了乌金。
乌金,真是乌金啊!因竹炭有许多环保和保健因子,已被广泛应用在保健和家居等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富溪这村姑为社会贡献的一个大活宝。在竹炭成品库房里,一箱箱的竹炭,正等着装车外运。我问保管员:“这一箱竹炭卖多少钱?”他把五个指头叉开,神采飞扬地向我晃了晃。
待我兴致勃勃参观完,正巧碰上他们的饭点。李老板拉着我来到大食堂里。只见百多号人正在自助餐前打饭舀菜。我眼睛瞟了一下,嘿,有鱼有肉有豆腐,八九个菜呢!李老板告诉我,全厂二百多员工全是本村人。八小时工作制,就像城里人上班样。每月底发工资。多的有七八千,少的也有三四千。我听了,替富溪村民乐翻了。
吃饭时,一个五十多岁的工人对我自豪地说:“你一路走来,看到了我们富溪村如今的境况吧。讲句要不得的话,现在若有人请我到城里去住,我还不去了呢!当然,这搭帮上面跟我们找了个乡村振兴的扶帮单位。”说到这,他放下碗,拍了拍李老板说:“更搭帮这个从富溪飞出去的金凤凰能飞回来生蛋呢!这么大的竹筷厂和竹炭厂,全是他投资的。你晓得啵,这两个厂,就围着一根竹子转,年产值五千多万。六年了,六年了啊,要不,我们富溪哪有这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