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汉遇困难上交传家宝,文物局出1万收,老汉最终1800万拍卖
其实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很多的文物,它的来历是五花八门的,应该说大多数的文物都是当地的文物部门通过有代价的采购或者是谈判而得来的,一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方式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应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看起来比较公平的交易存在的话,我们的文物保护情况可能要糟糕很多。
而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回归国家的历程,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东北的一位老汉,因为家里的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生活变得极其艰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他找到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拿出了一副古代卷轴画作,表示这是自己的传家宝,想要上交给国家,但是需要得到一定的报酬。
应该说老汉的这个要求是比较合理的,毕竟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是需要生活的,如果不是在经济上遇到重大困难的前提之下,也不会卖自己的这个传家宝,老人向当地的文物管理人员表示自己的祖上曾经在清朝的皇宫里,给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过差,这副卷轴就是当年自己的祖上从宫里带出来的东西。
而经过专家的鉴定,老人交上来的这幅画作,确实是文物。于是当即表示可以以1万元的代价收购此物,但是听到这样的一个价格,老人表示自己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这幅画至少价值800万元,要知道在那个时代800万元绝对是一个天价了,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像文物保护单位而言,这样的一个价格并不是他们轻易能够出得起的,所以双方在经过了谈判之后最终不了了之,老人拿着这副卷轴回家了。
但是对于这位老人而言,他生活的困难依旧没有过去,在万般无奈之下,他来到了北京的文物一条街,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琉璃厂,在这里找到了北京文物公司总经理秦公的办公室,找到了秦经理之后,老人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并先让秦经理看一下自己的传家宝,当画卷慢慢展开之后,秦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能够十分确定摆在自己眼前的,正是早已失传已久的《十咏图》,这是我国北宋画家张先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这幅画由于描述的是宋朝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所见所闻,所以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为人们研究宋代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书法、美术等都提供了新的课题和证据。
在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之后,秦公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他的这幅画作可以搞一个拍卖,最终由价高者得,这样的话,如果文物单位想要得到的话,也算是有了一条正式的途径,而且可以保证老人不会卖亏,老人在想了一会儿之后同意了这个建议。
最终这幅画作以1,800万元的价格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拍的,一直到现在为止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展出,这一国宝几经反转,最终留在了国内,而老人当时的生活困难,自然也因为这幅画作的拍卖成功而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公平的角度上来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