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秦岭山脉,位于我国中部,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个省份,它既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的分界线,也是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有“中央水塔”之称。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秦岭的科学研究从未止步。我国西北大学更是依托地理位置、学科建设各方面等优势,成立了秦岭研究院,并于今年9月份开启了对秦岭从地质、水质、生物多样性等多领域的综合科考。
秦岭,这座集自然、历史、文化、科学名山为一体,东西绵亘1600千米的巨大山脉,不但哺育了山水中的万千生命,更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西北大学副校长 常江:西大的地质学科、地理学科、水资源学科、生态学科、环境学科、经济旅游方面的学科,我们的历史、文学、文化、考古等学科,实际上都是依托着秦岭,或者围绕着秦岭而展开的。
据了解,不同于以往的特定科目的科学考察,该次科考涉及地质、地理、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将以多学科专家参与,互为协作补充,力争出全方位系统性研究成果为目标。
秦岭: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重要象征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秦岭山脉名扬天下,有着“中国脊梁”的称号。那么,秦岭对于中国大地的自然功用,究竟有着什么不同凡响的意义?下面,我们就跟随专家,一起去了解。
秦岭位于中国中部,是自西往东最高的一座巨型山脉,也是我国唯一的东西走向的山系,绵延1600余公里。把秦岭称为中华文明的“祖脉”,除了它逶迤绵亘,犹如一条蜿蜒奔腾在华夏版图中的巨龙,更是因为秦岭如脊梁般撑起了中国大陆的主体架构,也造就了中国南北方地质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的不同特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大学教授 张国伟:它是中国大陆的主要两个块体,华北板块、华南板块,真正的一个结合带,也就是一个板块拼合带,因为这个拼合才形成现在中国大陆整体的主要部分。
沿着秦岭拼合带,中华民族的多元化文明发祥,又让多元文明追根溯源到同一个秦岭的脉络。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大学教授 张国伟:秦岭所给的自然环境,南边是温湿地带,山清水秀,北畔比较寒冷,但是比较广袤浩瀚,一派风光。
秦岭还界分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秦岭在此发挥着“分水岭”和“中央水塔”的调控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大学教授 张国伟:咱们现在站这个位置,就是秦岭的一个长江黄河的分界,而这个的重要性在哪?实际上意思是它决定了中国地表系统的水资源的基本格局。
据专家介绍,因为作为秦岭横贯中国大陆的“中央造山带”,其特殊的位置与不断抬升的高度,使它逐渐主宰了中国南北的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西北大学二级教授 董云鹏:它是北方的华北陆块和南方的华南陆块沿着秦岭发生了四亿年到两亿年的俯冲、碰撞、挤压,强烈的挤压作用导致山脉不断地抬升,从而分隔了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导致南北方的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从而呢,影响了南北方的生物、经济、人文的这种差异性。
专家揭秘秦岭金丝猴数量分布变化
秦岭传统四宝:大熊猫、羚牛、朱鹮、金丝猴。其中,金丝猴,以其活泼伶俐、聪明温和的性格,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接下来,我们再跟随一位被称为“秦岭猴王”的专家,一起来了解秦岭金丝猴近40年的生存状况与数量分布的变化情况。
川金丝猴,一身标志性光彩闪耀的金丝毛,在枝蔓间跳荡自如的好身手,使它们占尽秦岭山林的无限风光。同时,金丝猴安守领地,几乎从不侵犯人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可谓温和本分的好邻居。38年前的李保国正是被这种美丽的林间精灵吸引,扎根在秦岭开始研究金丝猴。
西北大学教授 李保国:我第一次看见金丝猴,是我研究生刚毕业,跟着我老师在山里头调查的时候看见金丝猴,那时候金丝猴的这个栖息环境确实不如人意。38年以后,我们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数十年的坚守,和对秦岭金丝猴深入性、系统性研究的无数成果,使李保国获得了“秦岭猴王”的称号。对于过往几十年中秦岭金丝猴生存状况的变化,李保国熟稔于心,在他看来,金丝猴保护的背后,是一部秦岭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史。
西北大学教授 李保国:有两大工程我认为对我们国家野生动物生存起着这个非常良好的支撑作用。第一个就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秦岭过去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秦岭只有5个自然保护区,现在秦岭有3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面积达到了秦岭的18%;第二个就是1998年实行天然林恢复工程,就天然林禁伐,不伐天然林。
那么,几十年过去,秦岭金丝猴的种群变化,或者是金丝猴保护成果又是什么状况呢?专家用数据来揭晓答案。
西北大学教授 李保国:(从我开始研究金丝猴算起到)现在快40年了,秦岭里边这个金丝猴群,从最初的3000多只,现在达到了近5000只。分布区变化在秦岭也是从过去五个县,现在达到了八个县,也扩大了。全国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统计的时候,全国的金丝猴(所欲种类)就是16000只左右,不到20000只。(现在仅)川金丝猴在我们国家有25000只到27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