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飞航广袤的土地,大多数土地上都生活着成千上万的百姓,土地和百姓共同组成了一片区域,进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村镇、县城,甚至是城市。不管是面积多么大的城市也是由一片片小的生活区域组成的,对于上海人来说,形成这一片片小区域最直接的地方就是“弄堂”,它不但见证了很多代人的成长足迹,也是无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最美好的记忆。
弄堂,是上海人以及江浙一些地区所特有的称呼,这大概相当于北方人所说的胡同,其他地方所说的小巷,总之大致的意思是这样,但是对于上海来说,弄堂对他们来说还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各地都少不了小巷的存在,对于不少人来说这或许是你童年的记忆,或许是你每天要走上很多遍的人生足迹。但是,很少有一个地方对弄堂的感情,能够将其上升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而上海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上海的弄堂,是以传统的联排老房子为基础形成的,这些老房子可以是石门库、也可能是亭子间。在很多上海人的记忆中,弄堂就是小孩子在这里玩耍,中年人在这里匆匆而过,老年人在这里拿着蒲扇慢慢摇晃或是眯着眼睛坐在小板凳上“孵太阳”(弄堂里的俚语,差不多相当于晒太阳)。
弄堂的出现,也是上海所特有的一种地域色彩,因为这里的弄堂基本上真的都只是那种很狭窄的小路,两边都是高高的房屋,抬头就能够看到伸出的阳台上晾晒的衣物、摆放的花盆,既有一种杂乱的感觉,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也是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所必须接受的环境,毕竟这里的生活区域有限,大家为了生存只能拥挤在这样的建筑中,以至于只能留出这么一条狭窄的、仅供出行的弄堂。
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就像这座城市给人的印象一样,既能够看到外来建筑的风格,也隐约带着一点江南传统民居的色彩。这大概也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近代发展历史区分不开。一百多年前的上海,最先出现了“租界”这种特殊的区域,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新式的发展模式,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涌入到这里。
随着生存空间的越来越狭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尽可能的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所以上海很早就有了西方式的楼房建筑,但是却也增加了不少的江南传统建筑因素。这种看似矛盾但是又比较和谐的建筑特色就共同组成了上海所特有的建筑模式,还有就是由此衍生的弄堂。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产物,那么弄堂绝对是其中比较有生活气息的一种文化产物。
虽然现在的上海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了,但是弄堂依然是很多上海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也是这座城市无法抹去的一段印记,甚至成为它所特有的文化。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这里看到很多风格不同的弄堂,每一个都保存得原汁原味,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形象和标志之一。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永远都不能舍弃的就是骨子里的那种精神和文化、思想底蕴,对于上海来说弄堂就像是它的精神底蕴一样。因为它的形成和存在都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而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它所带来的系列人文因素,而两者之间这种文化和历史的牵绊共同形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