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内蒙古旅游,经常会遇见大大小小的敖包,它们一般都是当地人祭祀和祈福的地方。不过《敖包相会》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也说明很多年轻人会把它当成约会胜地。
在《敕勒歌》吟唱的“敕勒川,阴山下”,除了“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座呼和敖包,也比较有名。
呼和敖包由一座主敖包和环绕其四周的十二座子敖包组成(喻意着十二生肖围绕宇宙长生天),这样的布局在整个内蒙古也相当少见。航拍视角下,十二座子敖包如“众星捧月”般,竟然形成一个标准的正圆形,第一次看到时还是感觉非常震撼的。
(图文作者:阿陆,谢绝转载哦,欢迎及合作)
不过我来的时候已经是深秋,原本广袤的大草原依然广袤,只是没有了一望无际的绿意,好在就算满眼都是枯黄,还是掩盖不了它波澜壮阔的美。不远处的蒙古包群,似乎在向每位到这里游玩的远方来客展示着当地牧民的热情。
“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其实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的意思。听说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不过到现在数量已经大减。因为我从杭州过来,对于这样的特色“建筑”比较青春,感觉在内蒙古旅游途中,还是经常能遇见的,但有的确实很小,甚至通过网络的定位功能都很难查找到它们的名字。
现存的“敖包”大部分是用石块或者土堆垒起来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外形有点像烽火台。每年都会有牧民到此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这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草原文化之一。
有趣的是我也体验过几次,但都不是传统的“扔石头”,有工作人员会提前准备好奶糖或者奶酪,可能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一些祭祀的细节也有所改良吧。
这座呼和敖包并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所以比较适合自驾,又因为在塞外西湖“哈素海”的旁边,一路风光也是极美的,有兴趣的朋友确实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