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大禹庙和大禹陵
大禹庙和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6公里禹陵乡禹陵村会稽山上。大禹又称夏禹,是历史上有名的治水英雄,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死于会稽山上,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安葬在这里并在此修建了大禹庙和大禹陵。
《史记·夏本纪》云“禹会诸侯江南,记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1996 年,大禹庙和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陵又称禹穴,坐东向西,前临禹池,背对会稽山,面对亭山,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禹陵前有甬道,由石板铺砌而成,甬道尽头有碑亭一座,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建,碑上有南大吉所题的“大禹陵”三个大字。现存碑亭为1979年重建。碑亭南侧有禹穴辨碑和禹穴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十分珍贵。
大禹陵的右侧为大禹庙。大禹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545年),现存庙宇为清代重建。大禹庙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庙内建筑由南至北随地势逐渐升高,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照壁、午门、祭厅、正殿等。
大禹庙的最南端有照壁,较为高大,照壁正中刻有“贪兽顾日”的图案。
午门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重建,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
午门北面为祭厅。祭厅又称拜亭,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是历代皇帝和官员等祭拜大禹的地方。东西两侧配殿中有明、清颂扬大禹功绩的碑碣三十余通。
午门前有峋蝼碑亭。峋蝼碑亭内立有峋蝼碑,因碑上所刻碑文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道明依照湖南岳麓书院的拓本所转刻,故得名峋蝼碑。全碑共77字,碑上文字怪异难认,大意为讲述大禹治水的艰难经过等。
大禹庙最北端为正殿,又称禹王殿,为1934年重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高大雄伟,装饰华丽,雕刻精美,金碧辉煌,殿脊饰有游龙、凤凰等吉祥物。屋顶悬有“地平天成”匾额一块,为清康熙皇帝御书。殿内供奉大禹像,双手执圭而立,背后有斧头九把,高大魁梧。像两旁柱上刻有楹联一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为清康熙皇帝所题。
正殿前东侧有御碑亭一座,亭内有清乾隆皇帝祭禹的御题碑刻。
大禹庙东侧有连石亭,亭内有著名的“宅石”。“空石”形似秤锤,约2 米高,上小下大,顶有圆孔,相传为大禹下葬时所用。“空石”上刻有很多文字,最早的刻于东汉永建元年(126年)。鲁迅先生曾撰文《会稽禹庙空石考》专门对此石进行考证。
大禹庙历史悠久,庙内文物众多,如御碑亭、峋蝼碑、清康熙皇帝御书“地平天成”匾、清康皇帝御题楹联、“空石”等,均为珍贵文物。其中,“窒石”是大禹庙镇庙之宝,尤为珍贵。
浙江嵊州城隍庙
嵊州,古称剡县,位于浙江东部,是著名的“越剧之乡”。嵊州城隍庙位于嵊州市城关镇西北向鹿胎山东南面,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嵊州市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九年(1809年)重修。城隍庙内建有山门、仪门、戏台、城隍殿、后大殿等,布局严谨。
山门采用石库城堡式,石狮扶栏,上书“溪山第一楼”。溪山第一楼面宽五间,高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廊。楼壁正面有花卉和人物故事砖雕,非常精致。
楼下须弥座台基上,东南西三面有八幅高浮雕青石博古图。台基中间有石门洞。过门洞,就是仪门。仪门面宽五间,歇山顶,东西山墙上有精美砖雕。
戏台与仪门明间相连,面宽和进深均为5.16米。四角柱石质,下方上圆,通为一体。牛腿以单个人物组成画面装饰和点缀着。如一个牛腿雕“刘海戏金蟾”,笑态自若,活泼生动。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作S 形上翘,古朴生动。
左右飞檐屋脊饰卷草镂空雕刻,纤丽而庄重脊置雕龙吻兽和瓦神,造型优美。藻井分二层,下层设十六组斗拱,向上收拢,富有动感上层以八组斗拱和八条倒挂游龙相间,汇合于中心,圆心又雕一盘龙,与八条倒挂游龙呼应,构思奇特,非常精美。戏台西山墙有班社艺人题壁,如“嘉庆九年荣华班到此”、“道光五年四月初二大如意班在此叙”、“道光五年安徽大如意班四月初四、初六三日内”、“道光十五年广福班”等,说明徽班较早就来这里演出。
常演剧目有《卖婆记》、《相骂本》、《箍桶记》、《赖婚记》、《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龙凤锁》等。连台本戏《十美图》、《孟丽君》两剧,曾连演十天十夜,座无虚席。
城隍庙前后大殿因危倾于1973年拆除,现已仿古复建。嵊州市城隍庙内砖、木、石三雕雕刻精美,被誉为江南三雕第一家。
浙江嵊州清风庙
清风庙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北40里,下临剡溪。清风庙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为了纪念南宋烈女王氏而建。
这其中蕴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南犯,临海民妇王氏被掳,不愿受辱,途经青枫岭处,乘元兵松懈之际,破指蘸血题绝命诗“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歧路不知何日尽,孤身料得几时回两行清泪频频滴,一对愁眉锁不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书后投身崖下,壮烈尽节。
后人为缅怀王氏的清风亮节,筑起清风庙,并立碑记表彰。后庙宇经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庙宇为1937年重修。
现存的清风庙实际由嵊州天后宫(又名福建会馆)1989年迁移于此。天后宫原坐落于嵊州城关镇东前街。根据同治九年《嵊县天后宫碑记》,天后宫是福建商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捐资开始兴建,历时25年,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才大功告成。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大殿及檐下势将倾圮”,其时,太平军过境,“又悉毁焉”。清同治元年(1862年)“寇退,三业复议捐资重修”并于同治九年(1870年)“宫功告成”。1989年街道扩建,为了保护这座古建筑,迁移到清风庙内。
清风庙现存山门、戏台,堂屋等。山门位于最南端。过山门,可见戏台。戏台单檐歇山顶,四角柱通体石柱,花篮形柱础,屏风保留“福、禄、寿”三星,台沿雕有狮子。
藻井四周为卷轩式弧形,斗拱与梁枋承托,上部八角形圆心由八条直线作辐射状,每条十斗,层层叠进,精致美观,颇具特色。牛腿雕以夔龙回形图案,间插牡丹、菊花等卷草。戏台对面有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