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好山好水出好茶 我的家在国家公园
九月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藏酋猴家族接连迎来新的成员。这群藏酋猴出没的桐木村是詹建莹工作的地方,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腹地。在公园宣教馆当讲解员的詹建莹几乎每天和动物朝夕相处。
小詹的家在15公里外的坳头村。虽然只有15公里的距离,但同处大山深处的国家公园腹地,山路蜿蜒,从桐木村到坳头村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坳头村全村100多户村民大多以种植茶树为生,詹家也不例外。
坳头人的生活离不开大山,过去人们修盖房屋,烧火做饭,日常生计靠的都是山里的木材,但是成立保护区以后,林木不允许随意砍伐,生命力强、生长周期较短的毛竹取而代之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对于生态保护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村民们早已习惯。他们日复一日地种茶卖茶,自己喝的却通常是茶梗。
方舟家的茶厂已经经营了四十来年,他的母亲游玉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手工制茶一般在春季采茶季节完成,但这几天,母子俩受邀参加了一档电视节目的录制,通过镜头展示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工序,这也引起了茶厂实习生的兴趣。
武夷山的制茶传统发于商周,始于唐,兴于宋元,茶文化在一代代茶人的传承中延续至今。21世纪初,武夷山的岩茶和红茶迎来它的鼎盛时期,直至今日,茶产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当地村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方舟家的茶园面积越来越大,在母亲的召唤下,他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业,回到家乡打理家族茶厂。
就在他回国的2016年当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中间过渡地带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横跨福建、江西两省,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与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正式成为5个首批国家公园。
武夷山拥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公园将园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原则上只对科学研究、考察、监测等活动进行开放,禁止其他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则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武夷山国家公园里的村庄全部都在一般控制区内,但除了有三千多世代生活在此的原住民外,还有很多人虽然住在园区外,但他们赖以生存的茶园、山林被划分到了园区里面。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唐小平:武夷山(国家公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多,划在国家公园里面的人不是太多,但是周边和武夷山相关的生产生活的人挺多。老百姓在那个地方主要是生产生活,他要追求他的经济产出,日子越过越好,那么就是需要有一些经营活动、开发活动,往往这种开发强度大了以后,就反过来影响生态的保护。
从开始试点到正式成立,直至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呢?他们和国家公园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伍珍文今年35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省工作,五年前回到坳头村,租下村里的这栋老礼堂,开办自己的茶叶工厂。小伍家的茶山有40亩,每年采摘的2000斤茶青可以制作400斤左右的成品茶。为了增加产量,他每年都会从村民那里收购茶青。
小伍说这几年坳头村的茶青供不应求,除了武夷山本地的茶商,还有很多人特意从外省赶来收购。但就在去年,有一户人家的茶青却怎么也卖不出去,在坳头村,这样的事情十分罕见,也并不光彩。多方打听后我们得知,茶青被拒收的原因是这户人家在种植茶树的过程中使用了化肥。
实际上,国家公园的管理规定内并没有对化肥的使用做出禁令,但在坳头村,种茶树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传统由来已久,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委,我们找到了同样在村里开办茶厂的郑永明。
郑永明告诉我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坳头村依靠毛竹产业曾经一度富甲一方,村里大大小小的加工厂不下十家。但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这些工厂陆续搬离,村民们也纷纷外出打工。这让他的父亲十分苦恼,为了谋求村里的出路,郑成根外出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后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还并不景气,但在村里由来已久的茶产业。郑成根希望把茶树种好,于是经常邀请专家来到村里。
坳头村村民 郑永明:(专家)到我们的产区,说这个生态环境好,茶叶好,你们要爱护好,土壤要爱护好,不能用除草剂。土壤破坏以后,连续十年二十年,多少年都不会恢复。
郑成根常年经营茶厂,也懂得一些农业知识,他很快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加上坳头村的茶山大多地势陡峭,交通不便。早年间,茶青卖不上好价钱,茶农们大多觉得没必要在打药施肥上投入成本。于是在郑成根的倡导下,1999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成了坳头村的村民公约。
2006以后,回坳头村种茶的人越来越多,茶山逐渐成为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不用化肥,产量受限就意味着收入受限,茶农们还能够严格遵守当初的公约吗?
郑永明说,这些年特别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后,专程来园区里购买茶叶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对于茶叶品质的追求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青睐于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生态茶。
比起普通的茶叶,生态茶的售价通常更高。有了需求,一些外地茶商也开始慕名来到坳头村收购没有用过化肥农药的茶青。
有经验茶商可以通过茶青的外观分辨出有没有使用过化肥农药,但他们收购的茶青数量庞大,有时候不会检查得特别仔细。早年间,也有人抱过侥幸心理。
坳头村地方不大,村民间彼此相熟,每次有茶青被拒收,消息都会很快传开,担心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久而久之也就几乎没人再使用化肥农药。郑永明的茶厂经历过市场的萧条期,当转机终于来到,对于他而言,坚持过去的做法似乎也是唯一的选择。
在坳头人看来,茶树之所以可以不用化肥农药,得益于多年来的保护和大山深处独特的生态环境。但在国家公园12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有着和坳头村同样的经历。
星村镇镇区所在的星村村,每个月农历十四的赶集为山里的村民和附近的居民们提供着采买、交易的方便。星村村从1979年成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以来,大部分土地就被划入了景区之内。体制试点以后,景区纳入了国家公园的范围,星村村成了入口社区,很多人生活在园区之外,但家里的茶园都在园区里面。方舟的这片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就在离集市不远的地方。
作为茶商里的年轻人,方舟比他的父辈更喜欢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今年初这套数据收集分析系统被他应用到茶叶的生产过程中,以此起到病虫害预警的作用。
和地处深山的保护区比起来,风景区距离城区更近,地势相对平坦,茶园大规模开发得也更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方舟家的茶叶就已经作为出口茶远销海外。与之相应的,茶农们对于种植茶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
方舟告诉我们,茶叶的生产对于农药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茶农们对突然爆发的大规模病虫害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体制试点以来,为了帮助茶农提升茶叶品质,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科研单位展开合作,倡导茶农茶企在茶园内套种树木和大豆之类的绿肥,改造生态茶园。
方舟的茶园位于国家公园之内,接手茶厂以后他就有了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想法。国家公园建生态茶园的设想与他美化茶园的打算不谋而合,很快由管理局提供苗木,他改造了第一片示范基地。在此期间,他有了新的发现。当意识到丰富生态的多样性,可以从根本上缓解茶农们在种植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方舟开始尝试以虫治虫,在每年采茶季节,他将特定的虫卵挂在茶树上,使其彼此相互克制。
从几年前开始,方舟家的茶园就已经不再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年,在管理局的引导下,武夷山国家公园内一共改造了5万亩生态茶园。与此同时,为了给原住居民生活提供更多保障,11项生态补偿内容也相应出台,园区内的生态公益林每年每亩32元的补偿标准,比园区外每亩高出9元;对天然乔木林和人工商品林按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给予停伐补助。在村民自愿的情况下,对重点生态区非国有商品林进行赎买,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
在小詹眼里,父亲操劳了大半辈子。年轻时村里的茶叶不景气,老詹把分到的两块茶山留给了哥哥,自己外出打工,干过木匠活,当过流水线上的工人。回到村里后,老詹不好意思把茶山要回来,于是就一个人开荒种茶。
老詹的这片茶山原来是一家伐木厂的菜地。
在整个武夷山地区,很多茶农都有着和老詹相似的经历。但是山里可以种茶树的耕地本来就十分有限,于是有人开始把锄头挥向了山林,一场大雨,失去林木固护的泥土顺着雨水流入溪流,原本栖息在林间的鸟兽被迫迁徙。为了修复生态,从2008年开始,毁山种茶被严令禁止,包括扩边茶园,林下套种等一系列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为也不被允许。
但在禁令刚开始施行的几年间,扩边、套种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体制试点以后,为了实现更加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涉及的6个主要乡镇分别设立了管理站,同时相应成立了6个执法大队。执法大队配有专职的管护员,每个村子也有兼职的护林员。自那以后,老詹的开荒之路也画上了句号。
老詹说,这片地本就不大,也没有长过林木,不让种茶树,他最开始也不理解,但在女儿的劝说下也慢慢认同了管理部门的做法。
小詹中学毕业后也曾外出打工,8年前经人介绍当上了保护区的讲解员。这份工作不仅为她提供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让她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目睹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武夷山国家公园宣教馆讲解员 詹建莹:没有这么好的山,没有这么好的水,就没有这么好的茶叶,没有这些茶叶的话,那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肯定没有这么好,所以说这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去保护它,它才会给予我们,从刚开始不理解到后面的妥协,到现在的感恩,这就是一个过程了。
两个月前,郑永明开始尝试与村里的年轻人合作,利用网络直播销售茶叶。虽然对于这种新方式他们还不太习惯,但国家公园的招牌已然是最大的卖点。
郑永明经历过毛竹产业给村里带来的兴盛,也看到过乡亲们为了生计四处奔走。和茶山一起走过了从无人问津到成为全村依靠的将近30年的时间,在他看来,能够真正长久地依靠大山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并不容易。
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武夷山国家公园累计发现新物种14个,通过卫星遥感综合测算,园区里植被长势指数由2016年的0.69提升至2021年的0.76。这些数字最终也变成了小詹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中秋过后,闲不住的老詹去了远山锄草,她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等待远道而来的访客。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