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闫雯雯 陈光旭
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脍炙人口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很多人对忠贞不渝爱情的一种想象。这句诗的原型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爱情悲剧《韩朋赋》。
日前,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入选2021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吸引世人目光。这座烽燧出土了大量唐代的珍贵纸文书,《韩朋赋》即为其中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韩朋赋》故事的演变流传、唐代军镇制度和士兵边塞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胡兴军在室内整理文书
《韩朋赋》:
“在地愿做连理枝”的故事原型
在离中原非常遥远的沙漠烽燧,唐朝戍边官兵会读到怎样的文学作品?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唐代流行的通俗读物《韩朋赋》,给了我们答案。
韩朋与贞夫之间离奇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屡屡出现于考古出土材料、传世文献作品和各种艺术形式中。故事叙述贤士韩朋离家出游,仕于宋国,妻子贞夫美而贤,宋王欲得其妻而采取各种手段,最终韩朋与贞夫两人为爱情双双自杀殉情的故事。
韩朋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战国时期的宋国,主人公韩朋,亦作“韩傰”、“韩凭”、“韩冯”等,目前已知最早的韩朋故事史料为1979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出土的一枚抄写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残简。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曾对这枚汉简作出详细考释,“……书而召韩傰问之,韩傰对曰:臣取妇二日三夜去之,乐游三年不归,妇……”这里的“书”当指韩朋妻写给韩朋的情书,此“书”可能被宋王得到,于是召韩朋问之。韩朋说我结婚三天就离开妻子,三年没有回家。
在传世文献中,韩朋故事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列异传》,另外,《搜神记》《太平寰宇记》《春秋战国异传》《太平御览》《记纂渊海》《山堂肆考》等文献著作中都有关于韩朋夫妇故事的记载;诗词作品中也有众多关于韩朋夫妇故事的吟咏,如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作《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原型,就是韩朋夫妇。
《韩朋赋》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的《韩朋赋》
有何不同?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的《韩朋赋》文书,纸张整体呈长方形,长27.4厘米,最宽处18厘米。左侧边缘见有裁剪痕迹,其余三边参差不齐,左侧及右上角有残缺。纸张呈灰色,有较强韧性。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鉴定,主要成分是大麻纤维,推测纸张可能是用大麻皮制作而成。
文书正面存字六行,共计89字,“贞夫曰:‘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马一去,何时可返’”等字清晰可见。背面墨书较淡,字有两行,共计27字,书写有人名和日期,如“马宾、闾元节、辛崇福、张思训”等,推测四人可能都是戍守烽燧的将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胡兴军认为,根据已知材料对比,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最为接近的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韩朋赋》,且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文书为《韩朋赋》中“梁伯诱骗韩妻贞夫到宋国”一段,内容为贞夫被诱骗上车,与婆婆互别时的场景对话。如“朋母新妇去后,乃开箧看艳色,光影忽然唤出,飞及贞夫,此光明到宋囯,集会诸臣,入(后缺)……”文中的“箧”是一种由竹子编制的用来收藏物品的盒子。大意是等贞夫离开后,婆婆打开了盒子,一道光从盒子中飞出,飞向了宋国……
胡兴军表示,两个版本男女主人公人物姓名已固定,叙述的“梁伯诱骗贞夫到宋国”的故事情节大体相同,表明在唐代初期,韩朋与贞夫故事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通用版本。两个版本叙事情节都弥漫着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预示着贞夫此去前途凶险,韩朋夫妇结局最终会以悲剧收场。但两个版本相比,内容细节又有区别,其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所出《韩朋赋》中“箧看”、“朋母开箧看艳色”的情节不见于敦煌卷子本的各个版本中。
在唐代商业经济发达、都市繁荣的背景下,为适应市井文化需要,在俗赋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文艺形式——讲唱文学。各类俗赋作品通过讲唱艺人的加工,创造出比原记载更充实、更丰富、也更有生命力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胡兴军表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所出《韩朋赋》与敦煌本《韩朋赋》故事情节的差异,可能就是说书艺人在社会通用《韩朋赋》版本的基础上,为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而独立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