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展才知道中山陵布局呈警钟形,寓意为民族独立努力奋斗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辛亥革命博物馆(筹)联合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共同举办“中山陵——不朽的经典图片展”,该展将于3月12日在辛亥革命博物馆(筹)开展。
展览分为“蜚声中外的设计建造”“中西合璧的陵墓建筑”“形神兼备的纪念空间”三个部分,用1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再现中山陵的设计建造过程、建筑特色及其附属建筑。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遵照他安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公开征求陵墓图案。经过评选,年仅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脱颖而出,获得首奖。中山陵工程分三步进行,1926年1月开工,1931年底全部工程竣工。
3月11日上午,记者提前观展,印象最深的是中山陵的平面设计布局竟是一口警钟的形状。设计者吕彦直是安徽滁州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学,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的指导,归国后在上海开办了彦记事务所,先后设计了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并担任中山陵的建筑师,1929年去世。
吕彦直的这个设计图当年在众多中山陵设计图中获得首奖,警钟形状暗含“木铎警世”的含义,木铎指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表达了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
辛亥革命博物馆(筹)副馆长黄春华说,从天空俯瞰,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它寓意唤醒民众,鼓励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追求富裕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这也是吕彦直的这个设计方案最终被选中的重要原因。
黄春华在一幅中山陵祭堂屋脊的图片前介绍,祭堂屋脊装饰用几何图形取代了传统装饰中象征帝王权力的屋脊吻兽的龙形图案,表明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基本政治主张。
黄春华介绍,中山陵各部建筑在继承中国传统形式的同时,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在材料、技术、造型、装饰、色彩、空间尺度上均有所提炼和创新,风格清新自然,造型简练优美,古今融贯、中西合璧,彰显出中国近代建筑独特的魅力。
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后,中山陵园范围内先后建成藏经楼、永慕庐、音乐台、中山植物园等十数个纪念建筑和一批民国名人墓,这些纪念建筑和名人墓环绕着中山陵主体建筑,寄托了捐建者、设计者和建造者对孙中山先生崇高的敬意和永恒的怀念。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董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