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三陵,首先要经过石牌坊、大红门,走过神道,沿大道向前,迎面有—座高大的碑亭,屹立于“神道”中央,这座碑亭重檐四门里面竖立着巨大的石碑,螭首龟跌,高三丈余,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制的。碑的背面有清代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乾隆、嘉庆时修明陵的费用等内容。这块碑建成于宣德十年(1435),比碑文落款上的洪熙元年(1425)迟了十年,是先写好碑文,后刻成的石碑,这中间整整用了十年。碑文书法遒丽劲拔,出自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之手。
碑亭外四隅立有四个华表,华表顶盘上蹲立异兽,南北相对,人们把头朝北的称为“望君出”,头朝南的称为“望君归”。
碑亭北面是18对石人石兽。石人石兽之北是结构奇特的“棂星门”,它是用华表式的柱子排成三个石门,中间以短墙相结,汉白玉门柱配以红墙黄瓦,中有火焰珠子,因此俗称火烧门。往北经过七孔桥便到达长陵了。
走进陵门,是长陵的第一个院落,这个院内的建筑如今只剩下一座碑亭,原来的神库和神厨都已没有了。现在院内种上了各种果树和花卉,倒给这阴森的地方平添许多妍丽。穿过棱恩门到了第二层院落,这里便是棱恩殿。气势宏伟的棱恩殿座落在三层石阶的台基上,总面积达1956平方米。大殿共九开间,双檐红壁,黄琉璃瓦,全部采用楠木结构。这座殿是我国木构建筑中形体最大的一座。殿堂内,32根金丝香楠巨柱排列在殿中,当中最大的四根,两人都不能围抱。清代文献记载:这柱上当初全描着金莲花。
长陵中原有左右配殿,早已毁掉了,只有院内的琉璃神帛炉仍然色彩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祾恩殿: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祀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面积1956平方米。殿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历时虽有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国已绝无仅有。
走进第三层院落,就看见宝城上的明楼了,游人可以从宝城的甬道登上去。明楼中央立有石碑,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这块碑是万历二十三年重新立的,原来的碑被雷震坍烧坏了。宝城围括着一座土山,上被松柏遮蔽,这就是宝顶,它的直径达101丈8尺,绕它走一圈足有二里多。朱棣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下面。
站在长陵的明楼四面望去,整个陵域尽收眼底,左右的景献二陵与长陵并立,形同一个笔架一般。东侧的永陵,西边的定陵,又与长陵构成三座大陵鼎峙媲美的态势。整个陵区融成一体,显得完整匀称。
长陵建成后,朱棣为了使陵区布满苍松翠柏,便在昌平县城的东边建立了松园,专门培育各种松柏树苗,此地也算作陵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十年后这片地方林繁枝茂,郁郁葱葱,嘉靖年间瓦刺军从东山口进犯,明军便在此松林中埋伏,吓退了瓦刺军。现在这个地方名为松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