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的“绿洲梦”
2021-12-11 22:38·
海峰的“绿洲梦”
原载于《农村青年》2021年第10期
文/王菲菲
“从祖辈到现在,我们都有一个绿洲梦。”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拖拉海村党支部书记海峰说。
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出发,驱车70多公里,经过一条曲折颠簸的沙路后,一片沙地绿洲映入眼帘,这正是海峰的“绿洲梦”。
海峰有着中等个头,黝黑结实、浓眉大眼,显得很有精神。他迅速登上一个小山丘,向远处眺望,咧嘴一笑,指着前方说:“就是那里,有几棵新疆柳和杨树的地方,下面就是我们种的牧草。”
原来,海峰梦中的绿洲就是草场上的牧草种植。沿着他手指的方向,穿过稀疏的灌丛,他随手摘了几颗野生的白刺,笑着说:“20世纪80年代,老人们就在这里种地,青稞和麦子养活了我们几代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又种了点草。这里的土质好,种什么活什么,我们从小就知道要保护好这片草场。”
拖拉海村位于格尔木市以西50公里处,东边与清水河村接壤,西边与乌图美仁乡毗连,南到西大滩以东至黑刺沟以西,北与东台为邻,全村共有43户149人。该村拥有可利用草场13万公顷(195万亩),海峰的这片草场,位于拖拉海河上游。一条从昆仑山上流下的河道,不仅滋养这片草原,更为海峰他们带来新生活的希望。
“这里水源和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很适合种植牧草。今年我们投入5万元的村集体资金,用于修路、改水渠和买种子。先试种10亩牧草,种的是小麦和燕麦,长势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很多。等牧草长好后,我们和小岛村合作,将牧草进行精细化加工,然后再往外销售。”海峰站在地里,小麦和燕麦已经长到他大腿的高度。
谈起种植的过程,海峰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笑容,嘴巴动了几下后,说了一句:“多亏镇上帮我们取到了经。”一旁的郭勒木德镇副镇长麦日根接过话:“拖拉海村是个牧业村,村里人都靠放牧为生,没几个人懂种植。我们就找了农业村的人过来帮忙种植,这才没有闹出大笑话。”
听到“笑话”二字后,海峰用手肘推了一下麦日根,说:“我们以前以为种子要播种深一些才好,谁知道请来的人却播种得很浅。后来经过一番学习和摸索,才明白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海峰(左一)和麦日根在仔细研究牧草
攻克了种植问题后,借助先天优势,格尔木市第一个以村集体经济为名义的牧业村牧草种植基地项目拉开序幕。
今年5月,郭勒木德镇正式将拖拉海村牧草种植项目方案推荐到格尔木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经过筛选、上报和审核后,正式确定总投资250万元的扶持项目。
“每年,我们都有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们先向各乡镇发函,然后由乡镇推荐适合少数民族村寨产业扶持的项目,拖拉海村的牧草基地项目也是格尔木市乡村振兴总计划里的一部分。
“我们前期通过细致的勘察,才敲定方案,项目建成后收益资金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格尔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韩东辉说。
“牧草种植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草场退化、沙化趋势得以控制,还可以为拖拉海村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提供新契机。饲草料既能满足本村的供给,也能对外销售到其他牧业村,增加牧民的收入,预计该项目年收入可达18万元。”麦日根说。
牧草种植基地只是一个开始,在海峰心里,他已描绘出一幅更加丰富多彩的“致富蓝图”。从祖祖辈辈的辛勤耕耘到梦中的绿洲,那昆仑山下连着的草场正是拖拉海村每一个人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畅想。
来源:《青海日报》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刘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