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文字,写在沙滩上,涨潮的时候一道浪打过来,顷刻间就无影无踪了。若是将它写在纸上,保存个百年千年,大抵也就烂了,所以说,时间能够抚平一切。然而如果将文字刻在石头上,那么它就拥有了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会消失的能力。
无意刻字,引发雅事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游山玩水之时总会感慨万分,挥笔成诗,当即叫人刻在石头上。在许多年之后,这样的雅事流传下来也会为当地增色不少,若是提字的文学家是千古诗人,那这块宝地甚至会身价倍增,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景点。
当然,现代社会,保护文物是各大景点的宗旨,秀丽风景不但要被圈养起来,只允许供人远观,甚至还要矗立巨大的警示牌,上书“禁止攀爬”和“禁止随意涂抹”。
想来也是,以景区的游客之多,若是都像乾隆皇帝一样给喜欢的事物盖戳,那十个中国的秀丽山水也不够摧残的。
然而在近现代,有一次极为浪漫的刻字行为,非但传为一时的佳话,还让人感慨世事之神奇,当年刻字的那个人,最终竟埋葬在了这片他想要留下痕迹的土地上。
可以说,因缘际会,缘分二字真是我等俗人难以看破的。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家,他的名字叫梅兰芳。
梅兰芳一生有两大爱好,一则是他的本职工作,即戏曲文化,一者就是游山玩水。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文人们就算舟车劳顿,也要四处迁徙,在山水之间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意思。而身为著名戏曲家的梅兰芳,也拥有这样文雅的爱好。
梅兰芳生平最爱的景色就是北京的香山。香山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其中最为绝美的景色就是香山的红叶,十月份的时候,是欣赏风景的最佳时机,游人如织,只为那一抹火红。
梅兰芳也未能免俗地对这个景色流连忘返。
每次来香山,梅兰芳都喜欢住在雨香馆,雨香馆是清朝时期的建筑物了,雨后的这片地域,土壤散发着潮湿新鲜的味道,夹杂着幽幽的花香,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感到心旷神怡。
1992年的一天,梅兰芳再次和友人徜徉在香山美景之间,这一次,他看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石头矗立在那里,静默无声,梅兰芳也久久地看着它,忽然心有感触,胸中竟涌起了一定要留下痕迹的想法。
在友人的围观下,梅兰芳在石头上刻下了一个巨大的“梅”字,这个字竟有1.95米之高,宽度也达到了1.9米,气势磅礴,十分瞩目。
随后他又在下面刻下了小小的兰芳二字,然后又刻上了一篇小小的文章,大意是自己和朋友共五人前来赏景,刻下此字。
这样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因为梅兰芳的此番提字,拥有了自己的姓名——“五君子刻石”,也有人简洁地称呼它为“梅石”。
梨园之首,义演赎“罪”
梅兰芳没有想到,自己此番兴致勃勃的刻石行为竟然被一个人盯上,引发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故事。
当时有一位著名慈善家和实业家熊希龄先生在香山建立了一所慈幼院,收养了很多因为天灾而失去了家庭的孩子,但是仅仅凭借熊希龄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养活全部的孩子。听说了梅兰芳的刻石头行为,熊希龄心生妙计。
熊希龄找到刻字的梅兰芳五人,先是大为斥责了他们一番“梅先生,没有经过公园管理员的同意,您就私自刻字,作何解释?”
问题上升到了损害公物的角度,梅兰芳十分诚恳地低头认错,并且表示自己再也不这样做了。
可是熊希龄却不依不饶,对梅兰芳说“现在木已成舟,光是认错如何能弥补呢?”梅兰芳一听这话,就明白了熊希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也大大方方地表示,那熊先生您说,该怎么处置吧。
熊希龄这才把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和盘托出,他想让梅兰芳在香山举办一次义演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给孩子们筹集善款,让慈幼院能顺理举办和发展下去。
梅兰芳一听,这是好事情啊,况且自己理亏在先,若是此番行为能成,也不失将它化为雅谈,就爽快地答应了。
梅兰芳是何许人也,说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也不为过。一听说梅先生要在香山义演,各界人士都炸开了锅,纷纷想一睹梅先生风采。
义演当天,香山支起了露天的棚子,一时之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在那个年代,梅兰芳仅仅凭借这一次演出就售票一万一千元。
于是乎,石头有了大师提字;梅兰芳留下了慈善美名;孩子们没有了衣食之忧,一时之间其乐融融,不得不让人感慨,熊希龄真是绝顶聪明。
百年之后,再续前缘
然而梅兰芳不知道的是,他和香山,和这块石头的缘分远不止于此。1961年,梅兰芳逝世,一代大师终成绝响。
因为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明珠——京剧这一国粹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央决定给梅兰芳以国葬的待遇。
一般来说,国葬的地点并不是香山,但梅兰芳想和自己先前离他而去的结发妻子一起葬在香山,因此,大家遵从了他的遗愿。
1983年,梅兰芳的儿子梅保琛对父亲的坟墓重新设计建造,墓地美观大方,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只是那块曾经被梅兰芳刻过的石头却找不到了,梅葆玖曾多番找寻,都没有结果。1991年,梅葆玖的朋友居然在香山看到了那块石头,他将照片寄给梅葆玖,看到了父亲生前留下的痕迹,梅葆玖感到了深深的慰藉。
梅兰芳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毕生研究的“梅派京剧”却流传下来,被一代又一代的吟唱,就像那块被他刻过字的巨石一般,矗立在华夏大地上,风吹雨打都不怕,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永远的、永远的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