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参观
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的建水紫陶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为此,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也准备了丰富多彩活动,让大家可以一起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云南民族博物馆:线上线下展示民族文化
5月18日上午,云南民族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暨科技活动周启动。此次系列活动的主题是“凝聚博物馆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本次博物馆日活动中,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展了“光”蜡染、防染作品展等紧扣主题的活动;当天,云南民族博物馆馆内8大基本陈列3D数字云展厅也正式上线,并推出了首套云南民族文化数字藏品并向公众限量免费发布。线上线下多角度的活动展示,对“博物馆的力量”不同角度地进行了很好诠释,也很好地展示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增进公众对民族博物馆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的理解和认同。
活动当天,云南民族博物馆还与云南农业大学签署了馆校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耕读教育基地”,与西山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签约挂牌成为“西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与昆明文理学院签约成为该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
云南民族博物馆馆长何杨波介绍,建馆至今,云南民族博物馆致力于构筑集公众休闲娱乐、调研教学、实习实践为一体的文化基地,积极开展针对云南各民族文物的征集收藏、研究展陈和宣传教育工作,让公众真正沉浸文物书香,探寻各民族古籍故事,启迪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勇气。截至今年4月,已为线上线下近千万群众提供服务,搭建了公众与历史沟通对话的良好平台。下一步,云南民族博物馆将坚持发挥好博物馆力量,激发文物资源的时代活力,多平台多维度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云南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展现传承力量
5月18日,“源于泥土——建水紫陶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
建水紫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出现,不仅是建水“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千年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地处祖国西南的云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本次展览用28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和304件紫陶作品,讲述了“‘窑’望千年”“‘刻’艺求精”“‘我’语陶泥”三个篇章。把观众的视线从单一的“物质”成功地转移到“非物质”的文化逻辑,多方面地展示了建水紫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此外,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云南省博物馆线上线下活动不断,线上可通过云博学堂了解云南独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从直播活动“探秘古滇国”中回溯云南的青铜时代。线下同期举办“知古鉴今——文物鉴宝”“青铜器手作——铜房子模型摆件”等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博物馆日期间,云南省共有122家博物馆(纪念馆、文物管理所)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约210个,其中,有革命纪念类、民族文化类、自然生态类展览69个。另外,还有专题讲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比如,昆明市云南陆军讲武堂博物馆举办以“昆明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讲解员大赛,玉溪市博物馆举办“与象同行——野生亚洲象与它的‘象往’之旅”展览,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为人民群众献上一个又一个赏心悦目的文化盛宴。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陈慧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