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广东金融学院发布了《广东金融学院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学校的一大重要目标:力争实现大学设置指标,争创国内第一所金融大学。
高校更名大学,一直是高教界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更名大学,对学校发展能够起到多方面的推动作用,加之近年来国家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大学建设,许多高校都将更名大学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目标。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划拨资金以支持本地高校更名大学。
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所高校传出更名大学的动态。
从地域上看,今年传出更名大学动态的高校涉及全国多个省份,其中,安徽省和浙江省的高校较多(分别有4所和3所)。
从更名进度上来看,不少高校更名大学已经纳入“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或已经上报至教育部。
比如福建省信访局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对“厦门理工学院更名大学”进度的问题时表示,厦门理工学院已基本具备了更名大学的相关条件,且该校更名大学已列入《福建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草案)》。再如牡丹江学院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答复网友关于“牡丹江学院更名大学”相关情况时就透露道,该校更名事宜已列入黑龙江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并上报教育部备案。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无锡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表示,支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安徽省教育厅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扎实推进高校设置工作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文章中提到安徽省已申请启动蚌埠医学院、合肥学院更名大学的工作。
更名大学,实现自身发展突破
高校更名大学,有着追求自身更广阔发展的逻辑。
有学者指出,校名与实际办学情况不匹配是高校更名的现实性因素,为促进学校发展,高校会主动或被动变更学校名称。还有学者表示,扩大和优化招生是高校更名的直接因素,学校校名传递了院校质量等信息,而这影响学生对就学地点和收益的判断,进而影响学生决策,最终对学校声誉、招生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更名能促进高校招生规模扩张,提高生源质量,这是高校的发展策略。
此外,更名大学、提升学校层次还能获得国家及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预算。以江苏省部分高校2022年预算为例,不同层次的高校差异显著。
具体来看,“双一流”大学经费优势明显。东南大学预算经费达到119.03亿元,南京大学也有93.47亿元,其它“双一流”大学经费也普遍在20亿元以上。
与“双一流”大学相比,如常州大学(11.35亿元)、苏州科技大学(9.84亿元)等地方高校的预算经费则少了不少。最后,如宿迁学院(4.42亿元)、江苏警官学院(4.22亿元)等以“学院”命名的地方高校经费预算则更低一些。
更名大学、提升学校层次从而获得更多经费,又能够助力学校引进更高水平的师资、更新升级教学科研设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登新的发展高峰。不少高校正在为之努力。
更名大学,道阻且长
高校更名大学,也可谓是道阻且长。
在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就已经明确了“大学”和“学院”在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不同标准。
高校想要更名大学,首先要对照标准,补齐差距,在量化指标上达标,这需要学校在相关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硬件标准达到后,高校的更名之路也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之后,学校的更名申请还需要纳入省级政府规划,上报教育部,接受教育部和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审查和考评。从提出更名到摘得“大学”二字,高校往往需要付出数年的努力。
并且,高校更名大学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黑龙江省某高校就曾经在2021年公开表示其更名大学的申请虽然列入了黑龙江省高校设置“十二五”规划,但经过努力并未达到国家要求,因此未能更名大学。此后,该校将再次提出更名大学申请并正在按照国家校设置程序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同时,在当地政府2021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该校更名大学再次得到支持。但该校这次更名是否能够成功还未可知。
END
更名大学,是高校发展的正常路径,但高校也需要留意只图“大学之名”,而忽视内涵建设和水平提升的现象。
针对这类现象,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就曾明确表示,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中国高教研究、人民日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各高校网站及官微、各地方政府网站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