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和我私聊,说起她家孩子的学习时间真的让她犯愁,每天晚上都是要熬到半夜才能够完成作业去睡觉。
她苦恼地说,谷爱凌都是每天要睡足10个小时的,我家孩子们要是能每天睡够8个小时我都开心地谢天谢地了。
天下可怜父母心,对于孩子的殚精竭虑,都是如此吧!
其实孩子的学习效率,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孩子并非是那种熬夜、读死书、苦刷题的人,相反他们有很多自我的时间用于消遣和娱乐,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就是他们的口头禅。
这与他们高效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而想要拥有高效的学习习惯,除了合理统筹安排时间之外,还有懂得科学用脑的意义。
例如,我们的大脑在飞速运转的时候,大脑所主管的视、听、读、写及有关记忆功能区域会自动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而其它区域则会相对安静,处于休眠状态。
也正因为此,紧张的脑力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血液,而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器官系统的机能却不像活动时那么旺盛,因此身体常常不适应脑力活动的需要,导致孩子用脑的时候,总是很容易疲惫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我们要懂得科学用脑的原因啊!
1、有规律的生活是科学用脑的前提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让大脑活动建立起一定节奏的动力定型。
一个养成定时学习习惯的孩子,到了学习时间,大脑的各个中枢就会立即投入到兴奋的状态,精力集中,高效有序。
但是孩子如果没有什么学习规律,一直处在随心所欲的过程中,走路、吃饭的时候都在学习,看似用功,事实上却打破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强迫大脑处于一种持续的杂乱无章的紧张桩体。要不了多久,大脑就会疲劳过度,头疼、困倦、失眠、无法集中注意力等情况层出不穷,又怎能好好学习?
2、充足的睡眠是科学用脑的辅助
早有科学研究发现,睡眠不仅仅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的休息,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巩固和条理化,甚至在睡眠的过程中也会有学习的辅助。
有充足的睡眠,孩子忙碌一天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修整,更有益于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有助于更为精力充沛的开启新的学习。
事实上,很多孩子的科学用脑时间是一夜好眠之后的早晨而不是看似精神抖擞的夜晚。
若是总是失眠,或者睡眠时间不足,那么这里短缺的,总是会在其他地方补回来。比如有的孩子习惯于在课堂上睡觉,有的孩子则完全撑不住熬夜,几乎白天都处在浑浑噩噩、昏昏沉沉的状态。岂不是本末倒置的学习?又怎会拥有好的成绩?
3、张弛有度的安排是科学用脑的核心
实验表明,大脑一定部位的兴奋,会抑制周围其他部位的活动,使其他部位得到深浅不同的休息。因此,当孩子在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状态的时候,会对一些无关的事情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程度。这就是他们的大脑在紧张、兴奋的状态下的一种必然呈现。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必要长时间、单一的学习,事实上效果也不会好。
相反,体力活动可以有效缓解脑力的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对于孩子来讲,体育锻炼就是最好的选择。可以直接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孩子提高视力、听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在学校里要有效地利用课间10分钟,在家中要每40分钟左右适当活动、休息一会儿。
有实验证明,学习中间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能比坐着不动学习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率30%。
有些孩子在学习时间长了,或者熬夜深了,就是用冷水洗脸、风油精抹额头、冲泡咖啡等方式来强迫自己大脑继续兴奋起来。
其实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因为大脑的兴奋和抑制都有一定的程度,兴奋过度就会转向抑制,而原来抑制的部位开始兴奋。
如果不断地强行刺激大脑,那么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规律就会被打破,紊乱的大脑又怎会让孩子有高效的学习?
所以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故事,更应该是一种激励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而非孩子学习时所要使用的方法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