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对高校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三大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了高校力量,顶尖的985高校更是其中的引领者。华中科技大学,一所曾“隐”于喻家山的985高校,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频频“出圈”,成为中国最“硬核”的高校代表。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在芯片领域,有这样一句话“谁掌握了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谁就有了芯片领域的主导权。”面对该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群赛博热血青年,他们勇克难关,硬是在国外技术封锁的困境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去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摘得EDA布局布线算法竞赛全球冠军的激动时刻仿佛还历历在目;今年4月,该团队再次出征,在第12届美国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DIMACS算法挑战赛中斩获两项冠军、一项亚军以及两项季军。这是中国团队在此项挑战赛中的首次夺冠,同时中国也是此次竞赛中获得冠军和前三名最多的国家。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这支平均年龄24岁的年轻团队,以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支团队背后,低调如中国高校“扫地僧”的华中科技大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担当能力的拔尖人才?
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
实力“硬核”
“使命感”是华中科技大学刻在骨子里的担当,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华中科技大学衔使命而生,答时代之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华中科技大学为科学与技术创新打造了强劲引擎。学校拥有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的重大基础设施,不仅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这“四颗明珠”,还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医学中心、2个国家能源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科研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还有在筹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研究机构上的领先布局为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重器”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强大的学科和师资。在学科建设上,毫不夸张地说,华中科技大学没有一个弱的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44个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14个学科被评为A类(包括A+、A、A-),学科优质率为32%。在学科布局上,瞄准国家未来发展的国之战略重器,重点建设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是除清北外,唯一同时拥有两个平台的京外高校。
得获良师,是学生时代最大的幸运。在华中科技大学,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养深厚,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扎牢根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0人。在人才引进上,华中科技大学敢于人先,探索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加大力度精准引进世界顶级科学家和国内顶级人才及团队。
脚踏实地
七十载厚积薄发,华中科技大学带着创新的精神气质,不断迈出探索的步伐。如今,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已呈井喷之势。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光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研究中心,科研水平位列全球光电领域基础研究第一方阵。这里的科研工作者“追光驭电”攀登着科研高峰,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最大规模、最为精细的小鼠全脑投射图谱,研发了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无源制冷的光学超材料织物等。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内首台套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装备,是我国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技术的重大突破,相关技术及装备研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的相关团队历经15年沉潜专注,研制出我国首台为行业部门研制的量子重力仪,其交付应用,让我国在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研发的高效高精多轴数控加工工艺软件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测量-操作-加工”一体机器人智能加工装备为全球首台;研发的大功率激光高质量高效焊接与切割关键技术与功能部件,打破国外垄断。在高性能数控机床领域,面对国外封锁、打压甚至制裁,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工作者们苦熬数十年,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为中国机床装上“中国脑”……
凭借雄厚科研实力,首轮“双一流”建设期内(2016-2020年),在高校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数量排行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全国第五,拿下华中地区高校第一的宝座。5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并且这些成果技术应用性强,与民生息息相关。如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突破了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瓶颈,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摆脱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一批批瞄准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精彩亮相,华中科技大学不仅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更点燃了高校的创新引擎。
仰望星空
向未来创新,为理想前行,华中科技大学既有着对脚下大地的坚守,又有着耕耘星海的雄心。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它闪耀星空,将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人心中永恒的灯塔。
小行星模拟图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在对宇宙的探索方面未曾停息。该校物理学院引力中心罗俊院士带领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该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被写入中学物理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也被国外相关领域专家称为“世界的引力中心”。2019年,“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它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也是我国首颗由高校牵头国家立项的技术试验卫星,在此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承担的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在轨测试结果,将项目组之前保持的国内最好水平又提高两个数量级,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
罗俊院士团队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探索宇宙的贡献并不止于此,5月12日,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首张照片诞生,华中科技大学天文学系吴庆文教授在黑洞照片拍摄中从事相关理论分析工作,他是武汉唯一参与其中的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在培养探索太空接班人方面作出诸多努力。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华中地区首个天文学系;2020年,加入“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2021年,成立国家天文台-华中科技大学“天眼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中部地区“天眼”(FAST)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武汉喻家山天文台也在持续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中部地区开展学生及市民科普教育和研学的重要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人怀揣梦想,用实干和创新助力中国探索太空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助力中国人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学在华中大,建设大中华!
七十载岁月里,华中科技大学始终同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学校打造的广阔平台出发,华中科技大学学子的印记已经闪烁在祖国各个领域,闪烁在广阔世界。
2020年疫情突袭,华中科技大学3.4万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奔赴一线,1.5万张病患床前有他们的日夜坚守,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投入医护人员和床位最多的高校,“人民英雄”张定宇校友以及全国集结而来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友,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以生命赴使命。同时,学校以“上不封顶”的经费投入,动员28个科研团队同步攻关,锻造了一批批抗疫“利器”,为临床节约了宝贵救治时间……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华中科技大学人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勇气。
张定宇出席202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在无影灯下,他握紧16000多名肝胆患者的手,带领他们走向重生,他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与吴孟超院士同为校友的“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院士,毕业后投身于病毒学研究,站在一线与病毒作斗争,集毕生精力奉献于传染病防控。
民族品牌的标杆——华为,与华中科技大学之间渊源颇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创业硬核八大金刚(郑宝用、李一男等人)以及孟晚舟,全部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从某种意义上,华中科技大学是华为的“人才蓄水池”,也印证了“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这样一句传奇。不仅如此,每年校招开启时,华为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中科技大学,自2019年起华为公司利用百万年薪高价聘请天才毕业生,在2019-2021年间,共有17人入选,其中有6名学子曾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
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微信之父”张小龙、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海康威视创始人陈宗年、中国女子网球名将李娜等无数商界、体坛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就读于此。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改变。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都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学在华中大,建设大中华”。
今天,在“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文化氛围里,新一代的华中科技大学“后浪”们,用真忱,叩科学之门;以青春,逐拿云心事。3月,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华中科技大学学子荣获最高等次奖项12项(特等奖8项、黑科技最高奖项4项),获得全国奖项共46项,最高奖项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5月,在202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华中科技大学2支参赛队伍拿下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奖)……
御风以翔,破浪以飏。4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其中提到,力争到2025年实现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倍增,形成综合优势,进入领先方阵,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七十载岁月,书不尽明德厚学,道不尽求是创新。华中科技大学,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对新科技浪潮和社会发展的回应,立足武汉,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用极具勇气和智慧的探索,开拓新时代中国大学的奋进之路。
参考文献:
[1]求是网.破解“卡脖子”难题,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关切
//www.qstheory.cn/zhuanqu/2022-05/09/c_1128633235.htm
[2]新华网.摘得国际EDA竞赛冠军,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90后团队——探前沿算法 解应用难题
//www.news.cn/techpro/20211123/3baab958ecbc4a91a98c4619256fea94/c.html
[3]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华中科技大学+华为 = 中国团队全球首冠!
https://mp.weixin.qq.com/s/eUThT60hBLxwwb3JTLp2lw
[4]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华中科技大学2021年报考指南——《宣科》
https://skbook.cn/book/2106/12xk/index.html
[5]华中科技大学官网.科学机构
https://www.hust.edu.cn/kxyj/kyjg.htm
[6]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官网.中心简介
//wnlo.hust.edu.cn/
[7]光明日报.我国首台套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装备研制成功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5f7f62ca2484ccc9033269c755b3b7a
[8]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信.来自宇宙的生日礼物!这颗小行星,以华中科技大学命名!
https://mp.weixin.qq.com/s/NrXUR5cKTCpLAoa7R7n-4Q
[9]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信.重磅!华中大“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https://mp.weixin.qq.com/s/v59qqmOFyWZ4fth7z6VbJQ
[10]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官方微信.学院要闻 | 人类第一张“银河系中心黑洞”照片公布 我院吴庆文教授参与其中
https://mp.weixin.qq.com/s/vzWKMUWUZy5cAOwsn8_c8A
[11]光明网.走进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中国建设的加速度
https://politics.gmw.cn/2019-01/14/content_32346417.htm
[12]瞭望.华为百万年薪的天才少年计划,这所高校频频中标……
//lw.news.cn/2021-08/30/c_1310156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