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福安市溪尾湾,两只海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畅游;18日,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荷花园,7只水雉在荷田觅食、栖息……这些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国家保护动物频频出现闽东这片海域,是宁德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生动缩影。
没有好的生态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没有好的生态就没有“宁德篇章”。宁德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均占全省1/3左右。在这片海域上,有60万人从事海上养殖、捕捞和销售。
2018年7月以来,宁德下大力气开发三都澳,全面打响为期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清退禁养区渔排26.71万口,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走出了一条依法养殖、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的路子,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宁德答卷”。
水净鱼肥人欢笑
22日,福鼎市佳阳乡罗唇村南湾海域微风轻拂,金色的网箱把海面分割成6块,犹如一亩亩精心培育的良田,走近细看,只见水净鱼肥人欢笑。
这是福鼎市星海养殖有限公司在海域上开发的深水网箱生态大黄鱼养殖基地。“这里的水很深很清,水质很好,养出的鱼品质好、病害少。”基地负责人林贵肯说。
2018年,林贵肯把自家近300口木质渔排进行升级改造,“变身”现在同等养殖面积的6口全塑胶环保材质深水大网箱。一个大网箱相当于以前50口小网箱,不论深度还是宽度,都得到了拓展,鱼的活动空间变大,每条大黄鱼的线条都很好,口感也更好。去年到现在已销出350吨,产值达800万元。
沙埕镇中心渔港渔民郑顺利今年成功培育4000多万尾鱼苗,除了200万尾留作自养外,其他的都销往霞浦、罗源、蕉城等周边的大黄鱼养殖区。
沙埕港周边渔民有着20多年的大黄鱼育苗经验。为了满足当地鱼苗需求,渔民自发设立育苗室,从事大黄鱼育苗,在沙埕港海上逐步形成闽东地区最大的大黄鱼鱼苗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1.5亿元。
“塑胶渔排有更强的抗风浪能力,布置更加科学规范,海上水流更加通畅,水质更加清洁,成活率更高。”省科技特派员王朝新派驻沙埕镇,定期检测海水水质和大黄鱼品质,“今年大黄鱼鱼苗在外海网箱养殖的成活率达到80%,一口港外的大网箱养殖的成年大黄鱼月销售额高的能突破百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成本”。
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规范养”是关键。
为推进藻贝类养殖改革,蕉城区成立海投公司,负责全区海域、海岛、岸线的收储、投资、开发,稳妥推进“四权”(海域所有权、使用权、养殖权、承包权)“两证”(海域使用权证、养殖证)改革,建立了海上养殖新秩序。
“区政府通过海投公司盘活了海域资源,海投公司规范经营海域,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养殖户解决了出路,实现镇、村、企业和养殖户四方共赢。”蕉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渔旅融合迈大步
依托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形成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宁德重点打造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及霞浦七星等一批以渔旅融合为特色的“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努力培育渔业特色鲜明、旅游配套完善、业态丰富的海上旅游新样板。
5月19日,霞浦县邀请媒体记者、网红旅游达人、自驾游车友沿“东海1号”风景观光道开启自驾旅程,并通过新媒体带领全国游客“云游霞浦”,让民众足不出户体验霞浦壮美自然风光和深厚人文底蕴,一时间圈粉无数。
记者来到第一站海尾城堡,这里大海、蓝天、城堡融为一体,宛如一个童话世界。城堡边的步道也是个不错的打卡点,吸引不少人驻足拍照。
据介绍,东冲半岛风景观光道“东海一号”始于长春镇积石村,全长20.3公里,途经12个村庄。这条观光道既是旅游路,又是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将大大促进霞浦沿海经济带提升和海洋养殖业发展,形成全方位的沿海旅游观光摄影带。
为做好清海“后半篇”文章,福安市一方面开展海上养殖“消白除旧”和品质提升,另一方面加快海上社区建设。“我们已初步建成下白石和溪尾镇连家船民两个‘海上社区’,完善了海上养殖信息管理数据库,真正实现了海上养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提升海上养殖综合治理水平。”福安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人叶宏盛说。(单志强 蔡雪玲 黄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