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小天使,可能是我心中真正的天使,诗歌在不知不觉中洗涤着我的内心,提起这部电影是因为他的复杂吗?无可置疑复杂是必然的,但又是如此的立体和真实,故事简单但能走到我们的内心。
《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是音乐题材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男主角马修作为代课老师,对校长口中的“问题儿童”进行关怀和引导,但何尝不是对我们内心的“关怀”
孩子是天使的化身,他们有着纯净的心灵、稚嫩的脸庞,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期待,父母将其看做血脉的传承,希望他们未来能有一番大作为。但人们把孩子也分成两类,一类是好孩子一类是坏孩子,这时便有专门收容坏孩子的改造学校,以改变为名让家长心甘情愿地交出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有爱、温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必然对世界也会从善良的角度去认识,坏境十分重要,长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影片中的几个问题儿童的家庭都不完整,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看不到美好的事物,对周围的事物都异常敏感,会做出坏事就是源于缺少爱。
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环节,自古代时,古人便设书墅,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跟着教书先生学习知识,考取科举入仕为官都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教育能够启智,让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欣赏这个美好的世界。
影片中的池塘底少年教养院接受的都是问题儿童,可这里的教育并非是爱的教育,而是犯错惩罚式教育。对于这些有着天使面孔和恶魔心灵的孩子来说,以恶制恶不但不会改变这种行为更是会助长叛逆的心理。校长和一些老师采取惩罚的教育方法纠正孩子的犯错,甚至如果找不到犯错的人便一同处罚,他们把孩子一开始就定性为问题儿童,认为劣根性无法改变,只能通过不断地惩罚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恐惧,使其不再犯错。
但是教育者却没有意识到孩子都有逆反心理,越抵制便会越加剧反抗,日复一日,治标不治本,根本无法纠正问题儿童的行为和思想。
与众多教育者不同的马修来到了这里,他一开始也遵循着学校的体制,但他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试图了解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融入到了其中。并组成了合唱团,用音乐治愈唤醒孩子的心,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曙光,用爱包围着孩子,真正让孩子善良的心得到苏醒。
日记本是影片中最早出现的道具,常见于马修的使用,日记本是个极为私密的物件,通常的使用途径也是为了记录。马修常常在深夜的台灯下书写日记,这不仅是他在记录日常的事件,也是一种反思和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考该如何教育这些问题儿童,总结生活中的得失。
台灯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当夜晚书桌前,马修打开暗黄色的台灯,成为了黑暗中唯一的光芒,他辛勤的背影正如人们对老师的评价,如园丁、蜡烛,灯光象征着冲破黑暗的力量,马修自己也是这所学校中唤醒孩子们的唯一光芒,在灯光的见证下,马修的努力最终也得到了回报,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乐谱是马修的转折点,马修热爱谱曲,但怀才不遇的他放弃了乐谱,对音乐丢掉了自信,甘愿当一个代课老师。当他愿意为了孩子重新谱曲时,正是他拾回了曾经丢失的信心,是他心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唤醒孩子内心的同时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同样也在救赎者身处低谷的他,双方的相互救赎正是通过乐谱这一物件进行传达,推动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带动了节奏感。
如果说电影震撼,可能有些差强人意,在生活变得逐渐现实,那份内心的含蓄和美好逐渐难以表达,当善恶在生活中交替进行时,马修离开了学校,但他也看到了孩子们对他的“飞机”告别,终究是善良成为了主旋律。
除此之外,在理想和现实当中,莫朗也追求到了自己的梦想,顺利成为了一名音乐家,过往的愿望都已实现,爱和被爱在影片的最后进行点明,当你来到这个世界时,选择爱和被爱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内心始终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需要教育者以爱浇灌,这株爱的嫩芽终会长大。